怎样利用意象鉴赏诗歌?

      发布于 2013-01-10    已有  人阅读

    意象是“情志”的载体,典型意象往往浓缩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与情感体验。品读典型意象,“泡”出这块“压缩饼干”中的酸甜苦辣是解读的关键。如: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几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的“秋风”就是一个典型意象,不仅照应题目(点题),而且为“秋思”铺设了一个落叶纷飞、萧索凄凉的氛围。并且,“秋”“愁”音近意连,“愁”字从会意的角度看就是“秋”“心”的组合,所以借“秋风”(或“西风”)“秋心”来写思乡之愁是有传统的。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等莫不如此。因此,读到“秋风”“秋”很容易想到“思乡”“怀人”了。
再如大雁这一典型意象,由于大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到秋天,大雁都仿佛奋力飞回故巢,此情此景极易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故“大雁”也就成了“思乡”的典型意象。如: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唐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在这两首诗里“雁”都寄寓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愁思。大雁归巢,人亦思家,物同此理。
“明月”也是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明月传情,万里同辉。明月见证了闺房的孤独与旅馆的落寞。借明月倾吐衷情,传递相思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这既有时空的合理性,又有极强的美学韵味。王建的《十五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都是这类诗的精品。
此外,“飘蓬”“杨柳曲”等都是“思乡怀人”类诗歌的常用意象,需要经常积累,了解这些意象的丰富内蕴,就抓住了诗歌解读的关键,较快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