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农业主要特点

      发布于 2013-07-15    已有  人阅读

  亚洲面积广大,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也复杂多样,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在不同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在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①种植园农业。

  它是亚洲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推行强制政策逐渐形成的。多为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园,一般为外资所控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主要种植供出口的热带经济作物,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

  ②旱地农业。它们大多分布在水田区的周围,年降水量较前区为少,雨量变率较大,须具备完整的灌溉与排水系统才能旱涝保收。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散个体经营,属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自给性农业。多种植旱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时,种植业与养畜业结合较紧密,主要饲养马、牛、羊、猪等。以我国华北、东北,印度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以及日本的北海道等为代表性区域。水田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很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

  ③水田集约化农业。

  这一农业是亚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区域,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水田在耕地面积中所占比重很高,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植技术水平较高。这一地区是世界稻谷主要生产地带,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循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带,爪哇岛,恒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亚洲是世界稻米主要出口区之一,年输出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5以上。

  中南半岛上的几个三角洲地带水田最为集中,大都是单一水稻种植区和大米出口区.这一类型地区多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除我国、朝鲜等国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关系居于优势。一般来说,我国、朝鲜、日本等国采用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上投人的劳动量多,化肥施用量较大,单位面积产量名列世界前茅;东南亚、南亚的水利化、化学化等水平较低,多靠天收成,单产不高。

  ④游牧半游牧农业。

  包括蒙古,我国的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的干燥、半干燥草原与荒漠区,同时也包括部分山区和丘陵地带.主要利用天然草原为放牧场,逐水草而居,放养牛、绵羊、山羊和骆驼等。畜产品以自给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丰富的“绿洲”地带发展有灌溉农业,以种植麦类和杂粮为主。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