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型: 师范
  • 隶属于:教育部 - 211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9个
  • 院士:5人
  • 博士点:94个
  • 硕士点:184个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政治系, 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更名为法商学院,1997年定名为政法学院,2004年9月原政法学院和马列课部合并组建成新的政法学院。2010年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学院由当初的单一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与国际政治四个本科专业,办学层次也由过去单一招收本科生向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59人。现可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国际政治四个专业本科生和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本科生;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经济法、民商法、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等14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五个专业博士研究生,另外学院还招收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高校教师、法律硕士三种类型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省级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全国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策理论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具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能力,具备进一步进行教育硕士等后续深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法学概论、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行政管理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概论。
【就业及升学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依照国家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就业,就业前景广阔,一次性就业率高。
 
法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实务技能,熟悉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能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劳动法、婚姻法、公司法、司法文书学、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法学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公检法系统就业,公务员、银行系统及公司法务也成为近年来毕业生的选择方向。毕业生考研、出国深造比率维持在30%以上。
 
 
联系电话:027-67868281网址:http://zfxy.ccnu.edu.cn/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历史比较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中华大学于1924年设立的教育学系和华中大学于1929年设立的教育学院。1952年,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国立湖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等院校教育系合并成立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1985年改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93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特殊教育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评估中心、课程研究中心、考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拥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特殊教育实验室、教育科学资料中心和计算机中心等教学科研设施,主办《教育研究与实验》和《教育与经济》两种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教育学、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的教育学专业被评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教育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校本科生5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后10余人。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余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余人,留学生50余人。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其中,教育学原理是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每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300余万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职教师50人。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70%。教师中1人入选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入选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全体教职工决心团结拼搏,为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教育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教育素养全面、教育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包括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的生源、为教育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输送教育科研人员、为教师教育机构输送教育学师资等。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率近五年一直在70%以上,其中大部分为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100%。
 
学前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的各类专门人才。包括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儿童教育研究人员、管理工作者等。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科学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原理、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游戏、学前教育管理、学前儿童语言和健康教育、音乐基础与欣赏、琴法(钢琴)、幼儿音乐与舞蹈创编、声乐、西方画绘画基础、中国画和应用美术基础、幼儿玩教具制作与动漫画设计等。
【就业前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本专业就业前景逐年看好,毕业生就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毕业去向为国内大中城市以及国外的知名幼儿园和学前教育管理机构。
 
特殊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部门、学校从事教学实践、研究、管理、康复与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特殊教育概论、视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心理与教育、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学习障碍与自闭症、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病理学、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言语—语言听力学、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诊断、残疾儿童康复理论等。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较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供需比在1:10以上,毕业去向多为大中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中心。
 
联系电话:027-67868276网址:http://edu.ccnu.edu.cn
 
心理学院
心理学院是我国中部地区唯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心理学教学科研机构。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心理辅导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研究所。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为依托设置了“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我校心理学科立项建设。我院心理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湖北省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心理学实验室为湖北省高校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校心理学科也是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9年初教育部公布最新学科评估结果,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科排名为全国第六位。
我院现有全职教师35位,其中教授11位、副教授9位、讲师15位,建有规范的教学和研究实验室,订购了丰富的专业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心理学专业(师范)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学生能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的技能,擅长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包括心理课教学、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业诊断和行为矫正、班级管理以及学校心理学研究,并能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学、团体咨询、生涯规划与辅导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心理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到中小学、职业学校等相关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本科毕业后有机会推荐免试攻读心理健康教育硕士。
 
心理学类(含心理学、应用心理学,非师范)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同时为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学生能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基础心理与应用心理研究,能够进行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人才选拔与测评、市场研究以及经济心理与行为等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经济与管理心理等方向)。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辅导、团体咨询、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经济心理学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就业领域包括心理学咨询机构、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市场调查机构、广告与消费调研机构、工业设计部门等;升学前景,主要为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输送高层次人才。
 
联系电话:027-67868197网址:http://psych.ccnu.edu.cn/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是我校传统优势学院之一。学院现有两系(历史系、文化学系)、三所(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历史学专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设在本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20人。章开沅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马敏教授担任我校校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学院资料中心藏书15万册,中外文期刊500余册,文物馆珍藏各类文物近3000余件(类)。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百种,发表论文600余篇。
学院招收历史学专业(含历史基地班、历史教育、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本科生,历史教育为师范专业;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经济社会史、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及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史、经济社会史、课程教学论(历史学科)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历史文化学院把培养高水平的“研教双优型”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努力方向。历史学专业学生在三年级时可以选修特色专业课程深入学习和研究,如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国学研究等。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毕业生既可以从事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经营,又可以从事历史教育工作。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考取研究生比例保持在35%以上。
学院基地班曾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多位同学获国家级奖励。学院设有章开沅东西方交流学术基金、野泽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史苑爱心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历史学专业
【培养目标】历史学专业(师范)依据“研教双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一流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历史学(基地班)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学研究人才;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侧重于培养在文化遗产管理与利用、文化产业开发与创新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历史科学概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地理、文化遗产学、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等。
 
联系电话:027-67868397网址:http://history.ccnu.edu.cn
 
 
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创建的私立文华文理学院(由文华书院大学部改名建立)中国文学系,至今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经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中文院系。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07—2009全国高校一级学科排行榜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居全国第10名。目前,学院下设三个系,内含6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文学试验班)、新闻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培养班)和语言学系(汉语言专业)。截至2010年底,学院在职教职工110余人,专职教师近90人,其中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36人。在校全日制学生2800余人,其中硕博研究生800余人,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院系。
学院拥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和中国民间文学10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新闻学(含出版编辑学)、传播学、影视文学、对外汉语教学12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另外还招收4个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硕士(语文)、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学院拥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文艺学系列课程、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省级精品课程与优质课程3门(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办有中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试验班和新闻与信息技术交叉培养班。其中,中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试验班创办于1995年,毕业生中绝大部分都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文学院设有独立的资料中心,藏书10万余册,供师生借阅。建有新闻媒体综合实验室和戏剧影视艺术实验室,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舞台与场所。编辑出版有《外国文学研究》、《汉语学报》、《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等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
 
汉语言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拥有宽阔的人文视野、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为教育硕士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西方语言学史、写作、民间文学、语文课程论与中学语文教学;文献学、比较文学、古代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美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文字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学语文名篇选讲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享受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保障充分就业。主要到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以及到教育研究和行政部分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
 
汉语言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能在各类文化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西方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多在教育单位、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培训等工作,可直接报考研究生。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比较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能胜任新闻传播、新闻教育、新闻管理、新闻研究、出版宣传工作以及其他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报纸编辑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新闻心理学、舆论学、新闻摄影、新闻评论、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媒介批评、媒介素养、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可以在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国家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可直接报考研究生。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在广播电视及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采访、编辑、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交叉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道德与法规、舆论学、新闻心理学、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导、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媒介批评、媒介素养、新闻摄影、社会调查方法、广告学概论、新媒体研究、节目主持、广告文案、影视艺术概论、电视作品分析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主要到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大众传媒及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采访、编辑、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可直接报考研究生。
 
联系电话:027-67868341网址:http://hums.ccnu.edu.cn/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华中大学英语系,创办于1924年。现设有英语系、俄语系、日语系、法语系、朝鲜语(韩语)系、翻译系、公外系7个教学单位;有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韩国文化研究所、翻译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英语文学研究中心、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现有各类学生2000多人,教工20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8人,博士生导师7人。近几年,学院的考研率一直稳定在3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6%。
外国语学院学科发展迅速。现有英、俄、日、法、朝(韩)、翻译六个本科专业;有英语语言文学和中外语言比较两个博士点;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已经招收研究生的二级学科有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为湖北省高校本科唯一外语类品牌专业,是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英语语言文学是湖北省唯一英语重点学科。学院主办有《中学生英语》(初中版、高中版)、《中学俄语》(月刊)等杂志面向国内发行,并与文学院合办中国中文文学类权威期刊《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语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学院的数字化教室,不仅具有多媒体功能,还能从学院的中央控制室内的资源库里调取所需要的音像资料及网上资源。学院还装备了卫星接收器,该设备可接收五种语言,七个台的卫星电视节目,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就可点播多语种的电视节目,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学院拥有同声传译室,多功能报告厅和课件制作室,教学条件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一贯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大部分教师先后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波兰、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等国家讲学、访问、参观和学习。学院每年还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韩国等交流学习。
学院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核心, 坚持质量第一,把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工作的根本任务”的指导思路;坚持“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改革与学术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理念,力争把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在湖北有明显优势,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基地。
 
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有理论、有思想、有理念、有热情,具有教育创新能力的未来名师。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和语言技能,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熟悉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和手段。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阅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外语教学理论及方法、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介绍、第二外国语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英语专业(师范)就业率100%,毕业生主要到省、市一级重点中学任教。
 
翻译专业(英语)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面广、创新意识强、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过硬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础、比较宽泛的英美文化知识、良好的翻译理论素养以及独立从事翻译实践能力,能从事英汉翻译及其他各类涉外机构工作、英汉翻译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视听说、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及作品选读、翻译理论与技巧、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实用英语读写与翻译、中西翻译简史、基础口译、交替传译、笔译实践、口译实践、文学翻译、中国文化英译、商务英语翻译,等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翻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及学校、涉外机构、培训机构等,具体从事翻译工作和教学、培训工作,就业前景广阔;同时,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硕士生提供优质生源,具有良好的升学前景。
 
俄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俄语国情文化知识、俄语语言基本技能和熟练的俄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从事俄语教学、研究,科技、经贸、外事翻译,以及金融、管理、旅游等工作的俄语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语音导论、实践语法、视听说、中级口语、高级口译、科技俄语翻译、经贸俄语翻译、俄语写作、语言学概论、俄罗斯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俄语国情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俄语教学理论及方法、俄语测试理论及方法、基础英语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俄语专业考研率超过30%,不少学生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名校录取。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和外贸工作。
 
日语专业
【培养目标】通过四年的日语专业课和三年半的英语课程(第二外语),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较为广泛的人文科学文化认知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能够胜任一般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研人员;以及能够系统掌握两门外语,能在政府行政、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领域工作的专业日语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日语、语音、语法、视听、口语、日语写作、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史及文学讲读、日本文学演习、日本历史、日本国国情、(日汉·汉日)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高级口译、日语教学理论及方法、基础英语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日语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左右,研究生升学率保持在36%左右,40%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可以去日本免学费交换留学一年;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文化强国,是靠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强国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本世纪日本的外向型经济和良好尖端的科学文化技术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深化,这也是本专业未来发展和完善的国际化背景条件。
 
法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和较为丰富的法国文学、文化知识,具备较熟练的法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在教育、科研、外事、文化、经贸、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等工作的法语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法语、中级法语、高级法语、法语语法、法语视听说、法语阅读、法语写作、法国文学、法国与法语国家地区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国文学作品选读、法语报刊选读、语言学概论、法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基础英语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法语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0%,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翻译和外贸工作。
 
朝鲜语(韩语)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朝鲜语(韩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为熟练的朝鲜语(韩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在外事、经贸、科研、文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朝鲜语(韩语)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初级韩国语、中级韩国语、高级韩国语、韩国语会话、韩国语听力、韩国语视听说、韩国语语法、韩国语写作、韩国报刊选读、韩国社会与文化、韩汉互译、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作品选读、韩国语概论、韩国语测试理论及方法、第二外语。
【就业及升学前景】韩国语专业毕业生将去国内的韩国企业、韩国驻中国公馆、国内的一些教育机构及旅游部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将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到各级政府的外事、文化机关工作。此外,部分毕业生还将到韩国留学深造或考取国内的研究生。
联系电话:027-67865520网址:http://wy.ccnu.edu.cn/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前身是华中大学经济系,她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1985年成立了城市经济管理系,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房地产专业。1993年成立了经济系。1997年,经济系与城市经济管理系共同组建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现辖4个系(经济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5个研究中心。学院现有2个博士点方向(城市经济与政府管理、市场经济政府行为研究),2个一级硕士学位点(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近2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MBA、MAE)。现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3个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日语-国际贸易交叉培养班,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目前,学院有在职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硕士生导师36人、博士生导师3人。有11个教研室、1个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学院资料室现有中文藏书、外文藏书、各种专业期刊杂志等,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查阅资料的便利条件。
经济学院一贯以生为本,把生源质量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在上海、南京、武汉、深圳、长沙等城市建立了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该院学生在历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湖北省大学生科研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经济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财经院校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产业组织理论、经济学说史、资本论、货币银行学、社会经济调查与写作、信息经济学、经济法、证券投资学、保险学、期货理论与实务、区域经济学、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往届升学率42%左右,“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和“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达50%以上;就业方面,社会需求旺盛,有较好就业前景。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各类房地产企业、政府部门及金融保险等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管理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经济法、财政学、企业财务分析与管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法、房地产产权管理、土地经济学、房地产营销与经纪、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物业管理概论、建筑工程概论、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维修管理、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财务管理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往届升学率31%左右;就业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本专业人才,有很好就业前景。
 
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企业财务分析与管理、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技术与信息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企业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往届升学率33%左右;就业方面,社会需求旺盛,有较好就业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际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部门,以及其它相关部门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WTO概论、跨国公司管理、世界经济地理、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法、经贸英语(外教)、国际经济合作、投资银行业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投资与信贷、外汇交易实务、外贸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管理、国际商务公关与谈判、国际技术贸易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往届升学率35%左右,“日语-国际贸易交叉培养班”免试推荐研究生达50%以上;就业方面,社会需求旺盛,有较好就业前景。
 
联系电话:027-67868313网址:http://econ.ccnu.edu.cn/index.as
 
 
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社会学与行政学系。1997年社会学系从社会学与行政学系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学系。2008年1月11日成立社会学院。
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点(社会学、民俗学)、四个硕士学位点(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工作)、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学)、两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湖北城市社区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机构(人口研究所、社会福利研究中心、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可招收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招收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 社会工作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招收社会学、民俗学两个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已经形成集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9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留学生(本、硕、博)共600余人。
学院秉承“重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重科研立项,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建立了“科研导师指导制”,成立了“学生科研小组”和“学生读书会”,配备了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制定了“学院学生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创办了《社会学刊》,开辟了多个专业实习基地,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六至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该院学生共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有多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有多人考取或保送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及党政机关、高校、新闻媒体、研究机构、金融系统等多个领域,显示了社会学院学生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46项,横向项目34项;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发表或转载22篇,出版学术专著22部,译著5部,教材12部,编著14部。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任社会学院名誉院长。
根据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社会学院力争把学院建成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并有一定影响力的院系。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学理论、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从而为企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发展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就业及升学前景】社会学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到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例如各级政府的公务员,党政机关政策研究中心从事政策研究、跨国公司市场调研部从事市场调查、福利院等单位从事实际社会管理工作,就业率93%以上。本科毕业后大约有40%的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相关社会团体和基层社区的管理和调研工作,可以在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或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高级职业社会工作者。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区概论、社会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保障学、社会行政、社会小组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问题、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少、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就业及升学前景】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到街道、社区、学校和医院等单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就业率为96%;本科毕业后大约有40%的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升学率为40%。
联系电话:027-67868515网址:http://sociology.ccnu.edu.cn/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03年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物理系。目前已发展成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科应用研究并举,具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单位。学院拥有“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在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及博士后流动站,“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211重点学科,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夸克物质物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理论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还拥有物理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天体物理(天文学)、电路与系统(工学)、物理电子学(工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等硕士学位点,湖北省物理学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理论物理”优势学科,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物理学”高校本科品牌专业。挂靠学院的单位有中南地区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中心。
近年来,学院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迅速进入国际前沿领域,作为中方牵头单位参与了“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重离子碰撞实验(CERN- LHC-ALICE)”,2009年还成功举办了国际天文年WorldWide Telescope研讨会暨日全食联合直播的活动。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00多项,经费4000多万元;发表SCI收录600余篇,其中以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或主要贡献单位在Phys. Rev. Lett.上发表论文21篇;主持和完成教育部、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十多项;获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提名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十多项,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全院在职教工127人,其中教师91人,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23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楚天学者1人。
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1277人,研究生383人(外国留学生4人、博士90人、硕士274人、教育硕士15人)。学院招收物理学(师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科)、通信工程(工科),以及国家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化学交叉培养班(非师范)专业学生。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成果丰硕。其中,付菁华博士论文入选2005年国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博士生刘绘获得瑞士、德国设立的“爱因斯坦奖”;博士生蒋青权获得“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其论文入选2007年中国优秀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博士生俞云伟受邀参加第58届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博士生王东被评为湖北省感动人物;博士生李娜2009年获得了以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资深女科学家戈德哈贝尔博士的名字命名的特别奖。此外,从2007年至今,学院先后有8名博士生参加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他们的出色工作获得世界科学家好评。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我院本科生荣获国家级奖励60多项、省级奖励100多项。2010年,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6人全部获得一等奖。
 
物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学及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科学工作者。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力学、热力学与分子物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近代物理(分析力学、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物理学二级学科系列专业方向课、 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微机原理、现代教育技术、开放综合实验)、C++、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物理教育学)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物理学基地班免试研究生率接近100%,学生分别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录取;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7%,学生一般到全国各省市级重点中学任教。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计算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VHDL语言与可编程器件、DSP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电子测量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学生一般到中国电信、创维集团、比亚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实达电脑等知名公司和企业就业。
 
通信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子线路)、计算机(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信息论、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原理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6%、学生一般到武钢,TCL,南方电网、惠普等大型企业就业。
 
化学学院
化学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29年建立的华中大学化学系和1930年建立的中华大学化学系。学院下设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应用化学系三个教学系,以及农药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分析科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六个研究机构。此外,依托学院还建有《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湖北省中小企业农药共性技术推广中心》、《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华中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六个大型教学科研公共平台。学院拥有一座使用面积达1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实验大楼和价值4000多万元的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建有微格训练教室,学院资料室现藏书过万册,有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及网络数据库100多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教师8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3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全院教师总数的75%。此外,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1人,占教师总数的85%。教师队伍中,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7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人。化学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创新群体2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此外,还有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5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名教师获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学院的学科设置涉及理(化学)、工(应用化学)、农(农药学)三个学科门类,跨三个一级学科(化学、化学工程、植物保护)。学院现面向全国招收化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其中化学专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另外,学院还开设“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两个交叉复合人才培养试验班。从2011年开始,还招收化学英才班。同时,还招收化学一级学科以及应用化学、化学教学论、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化学教育、农业推广、化学工程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外,学院还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农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农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省优势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化学学科整体实力雄厚。近十多年来,学院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973”前期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国家及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保持在2000万元左右,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数十项。
“化学—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两个交叉试验班均实行导师制,并滚动淘汰,考核合格的毕业生中50%可被免试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历届交叉试验班的读研率均保持在90%以上。
化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是我校唯一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该班将从2011级全校理科非师范专业新生中遴选20~30人,组建专业素质扎实、综合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班集体。试验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意识强、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化学家。
学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高品德、厚基础、宽学知”的综合素质。在校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竞赛中获奖,近三年在校大学生累计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奖励60余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20多篇。2004级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2005级侯玉帮同学被授予“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2006级王曼同学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一等奖,2006级邓阳同学获第二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理科大学生教学技能创新实践大赛” 一等奖,2007级池波同学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
 
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胜任化学及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基础教育师资以及具有进一步培养潜力、从事化学及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及上述课程的实验课程,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分子模拟、中级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现代物理化学、中级化学实验、综合设计实验课程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化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到全国知名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和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学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本科毕业后还可以继续攻读化学专业教育硕士。
 
应用化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和科学素质,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化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材料、药物、精细化学品的制备、性能表征、应用开发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在此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培养与输送与化学、材料有关的优秀硕士、博士生的生源。
【主要课程】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基础、化工制图、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学信息学及上述课程的实验课程,高分子化学、化工过程开发、材料化学、药物合成、精细化工、天然药物萃取与分离等课程。
【就业及升学前景】应用化学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到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制药化工类企业,例如中国石油、深圳展辰化工、上海药明康德、天津凯莱英等单位从事开发研究工作,本科毕业后大约有三分之二学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
联系电话:027-67867956网址:http://chem.ccnu.edu.cn/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专业始建于1924年华中大学生物系,1995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辛勤耕耘,学院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学院。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和学生能力培养,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狠抓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形成了以培养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硕士)为主体,网络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并与美、英、法、德、日、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学术组织及科研机构建立有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关系。
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具有植物学、动物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农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研究方向;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与化学学院联合)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植物学、动物学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生物教学论等五门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6人、副教授29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一批具有高学历和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者正脱颖而出。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建立了遗传调控与整合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水生态与生态工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及比较基因组学等校级重点实验室,获批了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9个教学实验室)。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近红外扫描成像系统、荧光定量PCR仪、超速离心机、高效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通用突变检测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一批先进的生物学实验仪器设备。建有全国一流的生物标本馆,馆藏动植物标本20余万号。
学院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基础和外语基础,能熟练地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统计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现代生物学教育技术等。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5年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国家“863”项目6项、“973”项目子课题和“973”前期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项,省部级基金项目72项,年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600多篇,出版科技著作38部,鉴定成果及专利25项,获奖成果15项。此外,“湖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洪山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机构也挂靠在学院。
生物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胜任重点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同时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人体组织解剖学、现代生命科学进展、生物标本制作原理与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生物教学论、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研究、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到全国知名中学从事生物教学和相关教育管理工作,大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就业率100%。本科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生物专业教育硕士。
 
生物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于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技术部门从事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或开发工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命科学研究专题讲座、基因组学、神经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生物制药工艺及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生物技术专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到大型国有企业、生物制药公司、科研院所、防疫检疫机构,例如深圳华大基因、北京动物检验检疫局、天津凯莱英等单位从事开发研究工作。本科毕业后大约有三分之二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大学深造。
联系电话:027-67867224网址:http://sky.ccnu.edu.cn/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设有地理科学、旅游管理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三个本科专业,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教学论等七个硕士专业,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及地理学科论博士研究生方向,是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代表处、湖北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专职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另聘请有中外兼职教授7名,其中院士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500人。
本院学科体系以地理学科为主导,集聚融合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统筹发展。学院现拥有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院、湖北省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部级研究基地;建有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新洲发展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土地科学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近五年,学院教学、科研实力得到快速发展,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30多项,科研总经费达3000多万元,在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获得4个财政部实验室专项,累计投资超过1000万元,逐步建成16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地理过程与空间分析实验室及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强大的师资队伍、过硬的基础条件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批批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信任与好评。
 
地理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地理教育人才。
【主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植物地理学、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壤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学技能训练、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重点高中的地理骨干教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扎实且应用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城乡规划与建设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在地理科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等领域就业,深造(包括出国深造)机会多;在地理信息服务、土地资源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保护等企事业单位,就业前景广阔。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牢固、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并为高、中等旅游院校培养师资,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游文化学、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统计学、会计学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等)管理人员,旅游行政事业单位(旅游局、旅游中等学校等)以及报考管理类和相关专业研究生。
 
联系电话:027-67867610网址:http://ccnucity.ccnu.edu.cn
 
信息技术系
信息技术系成立于1985年,现设有教育技术学、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系统两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教育博士(教育技术学)、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硕士(教育技术学)、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方向)培养单位。
经过二十多年奋斗,信息技术系已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19人;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近年来,该系教师先后承担五十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目前在校本科、硕士和博生人数1000余人。
信息技术系有四个教学研究室(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研室、教育信息处理教研室、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电子技术教研室),三个科学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通信与电子应用研究所)。教育技术学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信息技术系建设。在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已经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教育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系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树立了“一切为学生着想,一切为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科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该系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星光服务队”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技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能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能在各级各类学校、行政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教育相关行业从事教育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等相关工作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网络、教育信息处理、教育电视节目编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机原理、多媒体原理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学生一部分到中学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教学资源开发、设计工作,另一部分在教学媒体公司、教育装备制作公司等企业就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毕业生适合在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教学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电子电路系列课程、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可编程器件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5%,学生一般到烽火集团、华为、比亚迪、TCL等知名公司和企业就业。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满足影视技术、动画游戏、网络传播等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到传媒机构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开发、应用、管理等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摄影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编导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电视制作系统、动画设计原理、动画技术、游戏技术基础、数字音乐制作、网站设计与开发、三维特效制作、三维材质灯光与渲染技术、网络游戏技术、影视特效、virtools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项目策划与管理。
【就业及升学前景】近几年,该专业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学生一般到各级电视台、广告公司等单位就业。
联系电话:027-67861587网址:http://it.ccnu.edu.cn/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发轫于我校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设立的理学院数学组(系),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财务会计教育、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举办有数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拥有应用数学、基础数学2个博士点,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专业硕士(数学学科教学论)学位授权点、高校教师专业硕士(应用数学)学位授权点和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入选者1人。学院在偏微分方程、代数学、函数论与小波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图论等学科方向上具有较强师资队伍。学院学术氛围浓厚,与境内外学术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室,90年代成立数学研究所和金融信息技术研究所;2000年又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教授为主任的非线性分析实验室;数学物理实验室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累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0多项,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0多篇。
学院设有计算机应用实验室、会计实务实验室、统计分析实验室、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保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偏微分方程》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抽象代数》两门课程教材列入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常微分方程》列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立项建设。学院办有历史悠久的全国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数学通讯》,湖北省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挂靠该院。
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了“团结、严谨”的优良传统。2003年该院0001班被教育部、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先进班集体”,2005年该院0301班被推荐为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中屡获大奖。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具有踏实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一流数学师资。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概率论、数理统计、拓扑学基础、微分几何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学科教学论。
【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级重点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
 
财务会计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财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从事中等职业及会计类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能力的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
【主要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管理会计、税法、经济法、计算机会计概论、会计教学论
【就业方向】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级中职和中学从事财务会计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联系电话:027-67862065网址:http://maths.ccnu.edu.cn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创建于1992年7月。所开办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于1984年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经全系师生近二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团结奋斗,计算机科学系已经发展成为我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学风扎实、注重实际、强调创新,工科特色优势明显的院系。目前,本系拥有2个本科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个硕士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并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本系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20人,有40余名教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结构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逾1000人,其中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近300人。
教学和科研实验环境优良。本系设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分中心、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应用技术学校重点实验室、中文信息处理学校重点实验室、学校计算中心和文科计算机实验中心。同时还设有网络与通信研究所、计算机信息理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软件工程研究所、多媒体与人工智能研究所、计算机控制与安全研究所。各类研究中心和研究所配备有各种微型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专用网络设备近1000台(套)以及完善的硬件实验设施和配套设备。
科研成果丰硕。本系十分注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在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理论与控制工程、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多项研究成果属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许多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 上,30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正式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和教学奖近20项。
国际学术交流活跃。本系多位教授、学者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前沿,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有着经常性的学术和人员交流。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多个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本系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历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中先后获得1次银奖,8次铜奖;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奖190余项;在校本科学生公开出版专著4部;成功组织了多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文科类)设计大赛”;多人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与国外大学从事科研合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并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基本训练的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牢固、专业面宽、分析开发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适应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综合素质。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我系毕业生主要流向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重点中学、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一些相关社会部门。近几年就业情况呈良好势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2%以上,考研率为25%。
 
软件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软件工程领域扎实的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以及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JAVA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软件工程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CMM及认证、Web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对象与组件技术、编译原理、软件测试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
 
注:软件工程专业不列入本科招生计划,作为计算机科学系学生大二时分流专业(方向)。
 
联系电话:027-67867687网址:http://cs.ccnu.edu.cn/
信息管理系
信息管理系于1984年建立。目前,该系已经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该系的一级学科在全国同学科中位居第4名。该系还是教育部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拥有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品牌专业1个。
该系现设有3个教研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物流教研室)、5个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中心、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预测科学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实验中心(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安全认证3个实验室)和1个素质教育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基地);此外,该系还挂设有“信息产业部电子商务培训武汉中心”、“湖北省人事厅计算机应用等级培训考试基地”、“湖北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继续教育基地”等对外教育培训机构。
该系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14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6人,另有特聘教授1人,兼职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桂苑名师1人。
该系有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情报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图书馆学、企业管理、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农业推广等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物流方向)3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均为非师范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该系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用人单位反响好。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历年就业率均为1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以文理知识相互交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互融合为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了解信息政策和法规,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从事信息管理与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信息采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与信息用户研究、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分析与预测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就业方向主要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如:华为、惠普、富士康、美的、美特斯邦威、各大银行等)、政府机关、各级各类图书馆等。升学方向主要为国外知名高校、国内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和中科院系统。
 
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目标】电子商务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本专业是应用网络平台从事商务活动的新型实用型专业,以文理知识相互交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相互融合为特色,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能从事网络环境中的商务活动、商务管理和商务技术支持等现代化商务实践、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网上支付、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电子商务系统分与与设计、Web站点设计与管理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就业方向主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如:美国newegg、京东、阿里巴巴〈淘宝〉、深圳华为、腾讯公司、苏宁电器、华润集团、中国银行、中国南方航空、中国移动等)、政府机关、高职高专等。升学方向主要为国外知名高校、国内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和中科院系统。
联系电话:027-67867645网址:http://imd.ccnu.edu.cn/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9月。它融教学、科研、培训于一炉,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于一体。经过18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已成为中南地区具有鲜明特点、较强实力和较大影响的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与公共政策研究、咨询基地。学院由两系、三所、两中心、一部构成,即公共管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MPA研究生教育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
现有教职员工42人,其中正副教授19人,博导、硕导20人。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并出色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个,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0余种,在《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法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设有2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2个博士学位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省级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和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学院不仅与政府有关部门和数十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社会调研和管理实践基地,而且与美、英、德等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探索和实行了“五位一体”(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专业知识+现代技能+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证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教师的特长,分别给学生配备了学习型导师、就业型导师和心理调适型导师,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员工招聘、员工培训、 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薪酬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法、劳动法与劳动争议处理、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
【就业及升学前景】主要就业领域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或人事部门,就业岗位属于企事业单位的核心部门,起薪水平和职业稳定性高,就业率始终在校内各专业中位列前茅,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中南地区有较好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部分学生考取校内外硕士研究生,主要就读学校为“211工程”或“985工程”高校。
联系电话:027-67868993网址:http://mas.ccnu.edu.cn/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前身为1952年组建的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图画制图系,1985年学校复办美术专业并成立美术系,2004年4月组建美术学院。下设美术学系、艺术设计系、造型艺术系和城市形象与当代艺术中心、美术文化研究所、楚艺术暨长江中下游古代美术研究中心及视觉传达图形研究中心。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绘画四个本科专业,美术学省级重点学科,具备艺术学一级硕士学位和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两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
美术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专业教师54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9人,讲师25人,助教1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比例的25%,在岗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10人。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师生美术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和比赛并获奖。学院作为华中地区美术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师资和专门人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年来都保持在95%以上。
美术学院为适应学校确立的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制定了本院的学科发展规划,重新确立了学院建设发展的总目标,即突出美术教育研究特色,积极拓展设计艺术、动画和造型艺术学科的发展空间,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与应用美术兼备的研究型学院。
专业培养目标
美术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
培养适应当代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社会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
培养能运用现代设计方法,熟悉市场运作模式,从事视觉传达、展示空间设计方向的设计师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动画专业
培养具有网络互动创意与实现能力的三维游戏、新媒体艺术方向的设计师及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绘画专业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国画、油画及版画方向的艺术家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注:(在培养各学科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并为各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学院课程系统
【学科基础课程】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设计原理、设计软件基础、素描、色彩。
【美术学专业必修课程】 美术学教师教育方向必修课程:美术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普通话)、教师书法、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国画、雕塑、油画、版画、书法篆刻、美术鉴赏与批评、陶艺、手工、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民间美术。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 1、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必修课程:现代设计史、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印刷工艺、导向设计、CI设计。
2、展示空间设计方向必修课程:现代设计史、制图学、视觉传达与展示、展示空间基础、展示模型设计与制作、展示专题设计、博物馆策划与设计。
【动画专业必修课程】 游戏表现基础、游戏原画表现(一)、游戏原型塑造(一)、游戏设计艺术表现(一、二)、游戏娱乐创意与制作(一)、影视后期创意与制作。
【绘画专业必修课程】 1、中国画方向必修课程:花鸟、山水、水墨人物、书法、线描、篆刻。
2、现当代油画方向必修课程:艺用解剖学、透视基础、素描、油画基础、古典油画技法、雕塑基础、新具像油画技法、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绘画语言实践、抽象绘画与综合材料实践、当代艺术实践。
3、铜版画方向必修课程:艺用解剖学、透视基础、素描、版画形态转换训练、油画基础、铜版画技法、木版画技法、当代艺术实践。
联系电话:027-67868321网址:http://art.ccnu.edu.cn/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于2005年1月在原体育系和公体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体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和教育硕士、体育硕士、网络研究生以及研究生课程班等学生。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和体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97年获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基地1个。目前在校本科生有近1100人,硕士研究生200多人。
体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完善。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近2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博士生导师3人、国际级裁判2人、国家级裁判7人、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1人、有世界冠军获得者等。体育学院承担中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专著、编著、教材30余部,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有综合体育馆一座(内设3600个座位、篮球场、形体房、体育舞蹈房、健美房、跆拳道房、乒乓球场、室内田径场等),室外田径场3块、室外篮球场30块、排球场11块、室内网球场3块、室外网球场9块,室内田径棚、体操馆、球类馆、健身房、乒乓球房、羽毛球馆、微机房各1个。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包括软式)、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等。
 
体育教育专业(非师范)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并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
【主要课程】体育学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健美操等。
 
运动训练专业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运动训练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知识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运动训练及其它相关体育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主要课程】体育学概论、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竞赛学、运动医学、运动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学、主修项目理论与实践等。
 
联系电话:027-67865069网址:http://ty.ccnu.edu.cn/
 
 
基地班、试验班、交叉培养班及英才班
基地班
【培养模式】基地班实施分流培养(3+3或4+3模式)。三年级结束时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学分修满、英语通过六级、有科研潜力)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历史学基地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学研究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主要课程
中国通史(古代史)、中国通史(近代史)、中国通史(现当代史)、历史科学概论、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史)、世界通史(近代史)、世界通史(现当代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等。
 
物理学基地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物理学与数学基础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团结协作精神,能从事物理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与教学的本科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热力学与分子物理、力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一级物理实验、二级物理实验、三级物理实验、分析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
试验班
【培养模式】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每年择优录取30名左右的学生(以当年招生计划为准)到试验班进行培养,实行滚动培养、末位淘汰制。
 
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拥有宽阔的人文视野和较强的继续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体目标包括: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能胜任各行业部门、各层次的语言文字及相关工作;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主要课程
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西方语言学史、写作、民间文学、文献学、马列文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文字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民俗学、中国话剧研究等。
 
交叉培养班
【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相关院系优势教学资源,实行“3+1”学制,采用专门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前三个学年为跨专业交叉统一培养,学习跨学科的两个专业基础理论,打通培养,找到两个学科的交叉点,为交互研究或专业研究、应用建立新的专业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第四学年根据培养情况和学生专业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培养。交叉培养班实行滚动淘汰制,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授予双学位。
 
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较好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经济学专业或统计学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说史、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基础、实变函数、应用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
注: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2011级新生由经济学院负责日常教育管理。
 
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交叉培养班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具有复合交叉、高层次的现代传媒人才而设置的,其中50%的毕业生具有报送免试研究生资格,可以选择新闻传媒或信息技术方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此外,毕业生可到新闻媒体网站、教育培训机构和影视动画公司从事相关工作。
二、主要课程
传播学概论、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中国新闻史、电视节目编导、动画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大众传媒研究方法、网站设计与开发。
注: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培养班2011级新生由信息技术系负责日常教育管理。
 
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较好的法学和经济学基础、较强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法学专业或经济学专业输送优质的硕士研究生生源。
二、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会计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A、宪法学、民法总论、刑法学、法理学、民事诉讼法、物权法、行政法学、合同法学、国际法学、商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经济法学。
注: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2011级新生由经济学院负责日常教育管理。
 
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现代分子科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胜任化学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研究型人才。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信息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
注: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2011级新生由生命科学学院负责日常教育管理。
 
化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基础;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能力,胜任物理、化学、材料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复合研究型人才。
二、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数理方程、普通化学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化学、普通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物理、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材料表征与测试及相关实验课程等。
注:化学—物理学交叉培养班2011级新生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日常教育管理。
 
化学英才班
化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的本科专业(以下简称“化学英才班”),该专业从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
【计划目标】试图从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保障、管理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化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活跃、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观察敏锐、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化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遴选】“化学英才班”实行单独招生,每年从当年高考第一志愿填报化学专业的考生中选拨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35人。
【教师配备】“化学英才班”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除选聘校内化学专业最优秀的师资担任任课教师之外,部分任课教师将从国外高水平大学以及国内“985工程”高校中进行选聘。选聘的基本条件是: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学术视野、教学经验丰富的著名学者。与此同时,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
【培养模式】实行个性化培养。按照国际标准设计教学计划、开设课程,选用国际一流原版教材,实行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减少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直接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培养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学术精神。加强国内外交流,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学习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开展为期1-2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和训练。推荐优秀学生直接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部分优秀学生可在本校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
【机制创新】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公共通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实施以考代修。对学生的考核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部学生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实行滚动淘汰机制,前三学期实行双向滚动。每年15名考核最优秀的毕业生直接获得免试保送攻读研究生资格。

 

 
重点实验室
 
 

请点击以下网站查看:

http://www.ccnu.edu.cn/list.php?catid=50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9个)
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理论物理、农药学、文艺学(重点培育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10个)
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心理学、数学、社会学、公共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
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
体育学、数学、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
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全国排名前十位学科
政治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天文学、植物保护、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

 

 
可授予的学位
 
 

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门类

级学科名

科名







哲学

克思主

逻辑学

教学

(自然辩证







经济学

论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经济思想

经济

西方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人口、与环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经济学







法学

学与行政法

民商法(劳动法、社保障法)

诉讼

经济

政治

政治

中外政治制度★

义与国际义运动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

国际政治

国际关

外交

政治社会学

地方政府

政府经济学

政府管理与电子政

家治理制度

法治

会学

会学

人口

民俗(含中

克思主

克思主基本原理

克思主义发展史

克思主

克思主义研

思想政治

代史基本问题研







教育学

原理

与教学论

育史

较教

高等

成人

职业术教

特殊

育技术学(可授予、理学学位)

经济学

育信息科学与

心理

心理

与教育心理

用心理

体育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可授予、理医学学

体育训练学

民族传统体育







文学

国语言文

艺学

汉语言文学学

古典文献学

古代文

国现代文

民族言文

学与世界文

中外言比

中文信息

汉语教学

国语言文

语语言文

语语言文

语语言文

语语言文

语语言文

印度言文

西班牙言文

阿拉伯言文

言文

言文

国语

闻传

闻学

艺术学

乐学

术学

艺术设计学







历史学

及史

考古及博物馆学

史地理

史文献学(含敦煌、古文字

专门

古代史

近代史

世界史★

国际关系史

经济—社

域文化史

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理学

数学

础数学

数学

论与数统计

数学

运筹学与控制

物理

物理

粒子物理原子物理

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物理

声学

线电物理

天体粒子物理★

无机化

分析化

有机化

物理化(含化物理

高分子化学与

天文

天体物理

地理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图学与地理信息系

生物

植物

物性

生理

水生生物

微生物

生物

遗传学

育生物

胞生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

生物物理

态学







工学

材料科学与

材料物理

子科学与

物理

学与固体

场与微波技

信息通信工

通信信息系

算机科学与

算机

算机系

算机用技

工程

用化

境科学与

境科







农学

植物保

农业昆虫害虫防

农药学(注:可授予农学、理学学位)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

管理科学与工程(注:可授予管理、工学学

工商管理

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销、人力源管理

旅游管理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会医学与卫生事管理

经济与管理(可授予管理学学

保障

土地源管理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

图书馆学

报学

 

注:标有★的为硕士、博士均有的学科,未标注的仅有硕士点。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8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1000人,博士生导师200余人。

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生人数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其中研究生90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

 

  • [清空对比栏]
  •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