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倒闭”怎样才能从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重庆时报       发布于 2011-03-16    已有  人阅读

社会视点》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

  近日,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再次向中国高校教育发起炮轰:一些大学没有办好,没有含金量,就得倒闭!”(313日《中国青年报》)

  从舆论反馈来看,朱清时教授的高校优胜劣汰论,大多数公众无疑是认可的。而从中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也确实很有必要。缺乏应有的淘汰机制,中国高校建设已经走入了盲目扩张的怪圈:生源抢夺战此起彼伏、校园建设攀比奢华、学科设置盲目泛滥……高校规模急剧膨胀,但是能够将知识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的人才,却不见增长,反倒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大社会难题。

  高校盲目扩张后的必然结果,那就是人才的流水线式生产。在这种流水线作业下,培养出来的充其量是个合格的毕业生,不一定是合格的人才。高校摒弃了人才培养精耕细作的品质,输送给社会的人才也就显得越来越粗糙。缺乏退出机制和社会的评价体系,高校便没有了生存之忧。而缺少这种忧患意识,在行政化的驱动下,高校建设就很容易走入大鸣大放、追求政绩的怪圈。

  可是,要在高校引入淘汰机制,提高高校的忧患意识,对于已经积重难返的高等教育体制而言,却并非易事。这里面所充斥着的种种利益博弈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淘汰制无异于空想。而要让没有含金量的大学倒闭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

  首先是人才观念的转变。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门槛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如今,一纸毕业证书,并不是能力的证明,而是走进职场大门的敲门砖。无论是公务员考试还是单位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现在已成基本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要求越来越司空见惯,更是说明学历门槛在不断提高。正是因为这样的人才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所大学能不能让人成才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它能够给这块敲门砖。基于这样的利益考虑,高校规模的日益膨胀倒像是为满足这种需要的文凭市场。

  其次是评价体系的建立。众所周知,如今高校的评价体制以行政考核为止,社会评价在其中的比重几乎可以忽视。在行政的量化考核中,对于硬件考核的偏重,又成为高校盲目扩张的主要动力。正是因为评价体系与社会脱节,所以教育部门每次公布的就业数据都要引发质疑,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数据与现实的反差,恐怕少不了高校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让学生被就业的事实。

  而无论是人才观念的转变还是评价体系的重建,归根到底还是去行政化、去功利化。就业门槛的设立,如今在政府机构表现得尤为明显,何尝不是唯学历论的始作俑者;而评价体系的行政化,直接导致的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的脱节,公众对高校的发展缺少话语权,高校也就只能在行政部门制定的轨道上运行。有行政化的掣肘存在,高校优胜劣汰的公众愿想势必难以实现。

  高校优胜劣汰,理应成为常态,也是制约高校盲目扩张、由粗放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精耕细作的有效路径。但,如果人才观念不转变,庞大的文凭供需市场还存在,含金量低的大学就有生长的土壤;如果评价体系缺少公众参与,依旧由行政力量掌控,各种利益博弈也就难以得到纾解。因此,这些掣肘得不到改善,大学倒闭由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天也许还很遥远;没有生存之忧,大学的盲目扩张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