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退休老教授33年心系藏族大学生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于 2011-03-16    已有  人阅读

33年前,他42岁,藏族大学生叫他阿爸33年后,他已经75岁,“80“90的藏族大学生仍然叫他阿爸

  33年来,他的家,已经成为武汉高校藏族学生共同的。新生来了,到他家吃迎新饭,毕业时,到他家吃毕业餐;有困难,找他,有喜悦,也与他分享。他就是武汉大学退休老教授杨昌林。

  人下高原,心系西藏

  我原本想在西藏干一辈子,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了武汉,任务没完成,我总想在其他方面尽点力。杨昌林老师用这句朴实的话诠释自己的坚持。

  1965812日,29岁的湘西小伙杨昌林从武汉体院毕业,到了去西藏工作的指标。在西藏昌都地区干了一年多后,杨昌林又申请前往西藏的西藏”——阿里地区工作。

  杨昌林去阿里地区扎达县上任前,骑马摔伤右腿,当地兽医站站长把自己的马让给他,护送他去上任。都是羊肠小道,一不小心就可能跌下山崖,他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啊!这既是对我的关爱,也是对我的教育。

  杨昌林对西藏的感情一天天加深,1969年,他和藏族女孩次仁德吉结婚,打算扎根西藏。

  没想到,1976年杨昌林突发高原性心脏病,地委领导向他下达命令病不好,不许再回西藏!”1978年,杨昌林和妻子调入武汉大学工作。

  从西藏下来时,地区财政局长交待说西藏急需财会人才,让我帮忙联系。杨昌林联系到湖北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10多人开班。这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的气候,全身长满疙瘩。杨昌林夫妇听说后找到学校,帮孩子们寻医问药。一传十、十传百,武汉高校的藏族学生都知道,武汉大学有两位像阿爸阿妈一样亲的教师夫妇。杨昌林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藏族学生的校外辅导员我的电话本上都是藏族学生的号码,找过我、到我家来玩过的藏族孩子大概有上万人次。

  阿妈走了,还在

  孩子,记住,我的家就是你们在武汉的家。这是杨昌林对每个藏族学生说过的话。

  每次放寒假没法回西藏,同学们总会接到老师的电话,过年又接去他家吃团年饭,老师就像我们在武汉的父亲。华中师范大学女生吉吉说。

  刚回武汉时,杨昌林一家四口挤住10多平方米的单间宿舍,后来搬过两次,家也只有5070多平方米。但在藏族孩子们心里,这里却是一个温暖的家。

  同学们来了又走,但他们对阿爸阿妈的感情线永远不断。

  西藏日喀则莎噶县检察院检察长尼玛次仁说,他1991年夏天肺部大出血,医院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就在他丧失信心的时候,阿爸阿妈来到医院,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给他喂药、送饭、擦洗身子,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励。最后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已回西藏工作的南木珍,每年教师节都给武汉的阿爸阿妈寄钱。南木珍说:第一次见面,德吉阿妈就说这儿以后就是你的家了。’”德吉听说南木珍胃不太好,约她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做完检查,德吉从怀里拿出一袋捂得严严实实的牛奶塞给她。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虽然阿妈不在了,可武汉的那个家,我永远牵挂。

  2002年,德吉查出罹患直肠癌。2005225日,德吉安详离世。弥留之际留下嘱托:我走了,不能散。出殡那天,300多名藏族学生胸戴白花为阿妈送行。遵照德吉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留在武汉,一半撒到了西藏故乡。

  随着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老师爱心工作电话增加了陈琳老师的手机号。陈琳成了杨老师的助手和接班人

  做小事情,维护大团结

  多年来,杨昌林并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但藏族同学有什么困难找到他,他都想方设法帮着解决。

  杨昌林的道理是:西藏需要大批专业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顶尖人才。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更需要本地人才。”“藏族同学基础差一点,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考试、毕业对他们应适当照顾。靠着锲而不舍的努力,杨昌林甚至改变了一些藏族学生的命运。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2004级藏族学生巴桑曲珍,因为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未能获准参加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杨昌林积极帮她争取,最终让她如愿参考并顺利通过。

  南木珍说,1996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习,跟不上进度。老师夫妇便帮她转入中文专业。2000年毕业时,杨昌林夫妇又帮她找资料复习,求职报考中国人民银行阿里支行,并被顺利录取。

  作为老党员,杨昌林还特别注重对藏族学生的思想教育。西藏樟木口岸检验检疫局党总支书记、局长米玛次仁说,去年5月我成为预备党员,老师听说我入了党,高兴得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对我说,你入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那一瞬间、那一句话,将影响我一辈子。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说: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帮助藏族学生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了许多小事情。但正是这些小事情,让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藏族学子,深深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伟大祖国的温暖。”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