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填志愿,离梦想再近些(下)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2    已有  人阅读

 选学校与挑专业那个优先?

  对既是重点又是名牌的高校,应忽略其专业。进校就是胜利。尤其是近两年,以一些全国重点名牌大学为首,实行按院系或大专业类招生,学生入学的前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到高年级再确定专业方向。

  对第二批录取的一般普通院校,则应以符合理想的专业为要点。通常认为,这些学校人文环境差异不大,而专业设置却各有千秋。报考居于中间偏上的第一批非名牌院校,学校和专业结合着考虑。

  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比如从事科学研究,要求学生要有毅力、恒心,善于发现问题,有创新精神;从事管理类工作,要求学生有开拓精神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选择专业时,对自身的特点要有正确的认识。

  按学校、城市、专业顺序排列

  王行,浙江省考生,复旦大学力学系,2000年入学

  我的分数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报普通的重点校肯定没问题,但报名牌学校就要冒风险。我考虑过北京大学,我爸也主张我报北大,但最后我们还是达成了一致:不冒险。

  我们考虑过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最后敲定复旦,不选南大,是因为它的专业都不是我喜欢的。我的成绩比复旦的录取分数高一些,但报热门专业不够。在是去读复旦的普通学科,还是到较好的学校读热门专业的问题上,我和我父亲有不同意见。

  我认为去读热门专业会好些,我爸则认为去复旦好:一、拼一下有进好专业的可能;二、名牌大学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多得,专业之间差得并不多。我认同了我爸的看法:比较看重名牌学校的学术气氛。

  不要只考虑专业是否热门

  赵晶,山东大学国际政治专业2002届毕业生,现在某合资网站从事编辑工作

  当时家里想让我报中国政法大学或对外经贸大学,而我的成绩离北大或人大还是有距离的。我找来山大的介绍看了看,觉得是不错。而国际政治又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就作为第一志愿报了。

  上名校的好处是周围的同学都很聪明,素质很高,在这种环境中能更好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想想自己四年的收获可能并不在于专业而是在山大严谨、勤奋的环境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但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一生。我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单位因为专业不实用没有录用我。但我始终认为这种专业不热门造成的影响,将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越来越小,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才最终决定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社会关注素质而非专业

  杜方,中国留学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新闻双学位

  当成绩不能支持我的理想选择时,我选择了到重点名校去。

  我当年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了保证能够到这所大学,我填了专业“服从调剂”。接到人大的录取通知书时,虽有遗憾,但也高兴,毕竟走进了理想中的学校。

  进入人大后,我第二位学位选修了新闻专业,到毕业时拥有了历史和新闻两个证书。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做编辑。一年后,我来到英国读研究生,专业是大众传播学。

  当你的高考成绩不支持你的第一理想时,提前确定好第二个目标或几个目标十分重要。

  你对所报学校一清二楚?

  关于名牌高校,需要提示三类问题:其一,分析名校新设的专业今年是“冷”还是“热”?;其二,该新专业的师资、教学设施又如何?将来的发展方向与你的职业设计是否相近?其三,选择“热门”专业,需因人、因时、因地综合考虑,变化有规律无定律。

  对其传统专业,你真的知其详细了吗?其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与就业前途紧密相连。高职专科类院校大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强势专业,有的就在重点大学里开设。但据经验人士指点,对其开设的高职、高专的办学条件、地点、师资还是做些细致的考察为好。

  新专业要细分析

  刘馨心,天津考生,某师范大学,2001年入学,理想学校:北京广播学院,理想专业:英语播音类

  天津第一批录取校分出了A/B两类,同属第一志愿。我在A类报的是北京广播学院,没寄予太大希望,因为还有B类院校接着;在B类我报了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新设的一个专业,当年录取分较低。没料到,这一年该专业的录取分比北京广播学院还高,我自然降到了下一批次。

  失败到此还没有结束。在第二批录取校中,我填报了某师范大学英语、新闻等5个专业。可是在第一志愿A/B两类校都没有录取的情况下,我选报这所学校的几个专业已经招满了(许多考生在第一志愿中就都报了这些专业),我被录取到根本想不到、没什么兴趣的专业。按照分数排,我如果在第一志愿中就填该校自己喜欢的专业,被录取是绝对没问题的。幸好我填报了“服从调剂”,才没有落榜。

  现在分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把运气押在了天津“外院”新设的专业上,可又没有进行细致分析,忽略了这个专业因其良好的“WTO”前景,对高分考生们的吸引力。对新开设的专业尤其要仔细观察,一是了解其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二是分析“新”在何处,为什么要设这个专业;三是从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方面,研究其发展前途。

  “服从调剂”利害论

  “志愿调剂”有两个含义:一是在所报考的学校内部各专业之间调剂;二是在各录取批次学校之间调剂,其中又分为本市或本地区院校调配和全国院校调剂。

  招生学校在网上审核学生档案时,只能看到是否服从专业或学校间调剂。像有的学生填写的服从或不服从农、林、水、地、矿、油等附加的条件,在网上都是看不到的。要特别提醒家长考生注意,对于批次之间,尤其是本科、专科之间是否服从调剂要慎重填写。是否服从调剂、服从哪种调剂———因人而异,对甲有利,对乙则弊,各有道理,永无统一答案,关键是看考生的具体状况。

  专业“服从调剂”有利

  高颖,北京考生,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2001年入学,心中最理想的院校是北京医科大学

  我心中最理想的院校是北京医科大学。当真正该填报志愿时,你不得不面对现实,特别是两次模拟考试的成绩说明了现在的实际水平。怎样使自己既要上国家重点大学,又要学自己想学的专业,这就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在排除了外地院校后,所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首先,第二次模拟考试之后,拿自己的成绩对照北京医科大学近几年平均录取分数,我是上不了的。那就分析首都医科大学,而当时在高校招生咨询会上,首医招生人员预估他们当年的录取分数也在570-580分左右(实际录取分数在580分以上),还不是国家“211工程”院校。所以我便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的第一志愿,将“中西医结合系”作为我的第一专业,这是一个本硕连读的专业。当志愿、专业依次填好后,在“是否服从调剂”问题上,我尊重家长的建议,在“是”字划上了“√”,就是这个“√”救了我。

  高考三天过后,我特别灰心,认为自己没戏了。当分数出来后,我就更清楚自己报的专业全完了。眼瞧着各校第一批录取的工作快结束了,可我还没有消息。大概八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家里的电话响了,我马上抓起来。“请问高颖同学在家吗?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我们根据你的分数,把你调剂到针灸推拿五年制专业,你同意吗?”我有些犹豫,回头与母亲商量。她让我先上,以后再学第二专业,这总比没学上好啊。

  我仅仅高出学校最低录取分数10分,我的第一志愿专业———“中西医结合系”最低录取分也要560分,要是不填“服从调剂”,就全完了。

  被“随便”调剂有害

  林林,天津考生,自南京气象学院转至天津某大学,认为后一校比较理想,符合自己的高考水平

  我去了两所学校,幸亏最后运气不错,才“转危为安”。报考那年,我依据对自己考试成绩的估计,第一志愿填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二志愿报的是天津财经学院。再下面就随便填了,同时又表示了“服从调剂”。

  按一般程序,这样填报也没大错。我错在除了一、二志愿认真考虑外,对其他十几个志愿学校及其专业是否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符,没有细致的分析。正确的做法是:先挑出一批录取分数与自己估计分数差不多的院校,再选能让自己可以接受的学校及专业……对于我来说,选择范围的重点应在第二批二类普通校,我错位了,注意力放在了第一批录取校上。

  由于没有认真选择其他志愿校,当填报的学校都没录取我时,等待我的,就只有被调剂到南京气象学院。这所学校在其圈内还是有名的,可是我无法适应———从专业到气候、到身体等等。

  在该校刚上了一学期,后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又经过种种努力,又被“调剂”回来,在既适应又较满意的学校继续着学业。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