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填志愿,离梦想再近些(上)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2 已有 人阅读
高考志愿的“位置”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考生在本地区、本校同门类考生中的名次,由此纵向看排在你前面的人有多少;
二、考生在拟填报的目标学校和专业录取线中的位次,横向比自己的分数能否够得上。“位置”依据考生的实力或成绩而定。找“位置”可用“排除法”,比较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分步排除确定志愿
刘慧,北京考生,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1年入学
我们先明确了不去外地上学,外地学校被排除了;家长想让我学外语,我认为外语只是一种工具,我喜欢中文,于是中文以外的专业也被排除了;接着选学校,各校同专业录取分数差别很大,要依据自己在同类考生中的排位、自己预计的高考分数在所报考学校、所报专业中历年录取学生中的位次、依据对本市开设所选专业校近几年录取分数线的分析等等因素,来确定作为第一志愿的学校。
按我的实力,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绝对没戏,再排除;但是又高出联合大学等学校,也排除。排来排去,范围越来越小,就剩首都师范大学等两所学校适合,比较后,认为师范院校有优势,可以考虑放在第一志愿,另一所学校放在第二志愿。
再分析首师大这个专业是否要重点分?自己会高出多少?会有多少考生把第一志愿放在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上?有一点非常明确:绝不能把自己的“命运”押在别人考不好上。
还有一个难点是:你能够统计出本市中文类专业当年的招生总数,但无法确知排在你前面的考生有多少人会报这个专业,又有多少考生报首师大的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几个方面分析三年来首师大汉语言文学录取资料:
1、录取分数线的变化(最高和最低录取分);
2、该校在不同分数段录取学生的数量;
3、第一志愿专业报名人数;
4、第一志愿专业上线人数;
5、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可以算出一志愿录取率(从中看其是否会录取二志愿考生)。前提是我能上重点分数线,又是第一志愿专业,把握就比较大。
把这些前期工作都做完了,填报志愿一挥而就。
“低分高攀”要有自信
如果仅仅高出录取线有限的考分就攀上了比较理想或梦想中的大学,除了“运气”,还应该有些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才对。
为理想不怕“赌”一把
许江,上海考生,复旦大学数学系,2000年被第一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录取。入学成绩略高于专业录取分数线
我比较自信。那年复旦数学系的录取分数线是490多分,我模拟考试考了480分左右,觉得差不多。填报后,有的人问我:“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报复旦考不上怎么办?”我说:“没怎么想过。”当时自信满满的。
考完了以后,家人都很紧张地盯着看电视上公布的录取情况,我没却那么紧张。考完就有一种直觉,觉得应该差不多。而且,就算真的考不上,那又能怎么样?最多就是掉到第二批,再不行就是跟家里人说一下,重考一次。
我有点非复旦数学系不上的想法,所以其他的几个志愿都是瞎填的,实在不行就重考。我们家里也没有开过正式的家庭会议探讨此事,就是吃晚饭的时候商量了几次,主意95%是我自己拿的,在学习这方面家里人是比较信任我的。
我对自己的成绩估算一般都比较准。我在班里的排名一向很靠前,同学们对我报复旦都没有什么吃惊、怀疑的反映。但是大家都知道我比较“懒”,经常不交作业。如果报清华大学的话,恐怕很多人都会持怀疑态度了。因为进清华不但需要聪明还需要勤奋。
老师也知道我平时比较爱玩,找我谈话,说我报复旦“悬”。老师说老师的,我该怎么想还是怎么想,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决心。
考试总是有风险的,不试怎么知道呢?当初我是因为喜欢数学才报的数学系。而且数学学好了转专业很容易,比如可以考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系;再者数学系也不像一般人想得那样难找工作,许多软件公司很愿意要数学系的人。
“高分低就”不是偶然
只因几分之差便与第一志愿高校“拜拜”了,众多高分考生不约而同地为“高分低就”而叹息。
当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录取分数存在显著差异的高校同属一个批次,同步进行录取时,除非一些高校预留名额,否则受录取时间和操作程序的约束,即使他们愿意录取非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也无能为力,更何况有些高校主观上就拒绝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而选择高出其调档线几十分的二志愿生录取。
因此,考生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或者是报考自己理想的大学,却不得不承受万一失利而付出惨痛代价的风险;或者是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而力求稳妥地选择一个不很理想的学校。
应该说,“高分低就”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也不是“天方夜谭”。作为考生可从技巧方面进行探索,寻找相对理想的解决方案。
二志愿我没法说爱你
胡静,北京考生,某大学经济类专业,2002年入学。一志愿退了档,被二志愿校录取,低于自己考分的同学则上了理想校的理想专业 。
我和一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商量怎么报志愿,我比她成绩要好一些。她认为应该保守些、求稳,第一志愿就选择了现在这所学校,填上了最理想的专业;我觉得自己比她的成绩好些,可以往上够一够,就填了比她所报学校录取分高的另一所学校,但为了保险,在二志愿校中选择了这位同学报的一志愿学校,填上了专业“服从调剂”。
高考成绩我仍然领先于同学。可公布高考录取名单时,一看,我就傻了。一志愿没被录取,二志愿校榜上有名。同学如意被一志愿校、一志愿专业录取了。
我虽然也有重点校可上,但是专业很不理想,是一个基本纯理论的文科。人家明确告诉考生:如果第一志愿生源充足,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时,考生成绩应高于我校第一志愿录取线30分,同时考生须服从专业调剂。我正符合他们录取二志愿生的条件。
更不幸的是,因不是一志愿的该校,我被调剂到了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如果当初一志愿就报该校,我绝对是高分,绝对可以任选自己理想的专业。好在也是重点学校,以后争取辅修学位和考研,弥补自己的失误吧。
相关科目把我拉下榜
刘铭,2002年参加高考,落榜,正在复读,准备2003年再搏一次
我在一批录取校中第一志愿填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其他二志愿、三志愿,也没认真去考虑,知道若外经贸不行,其他我认为的好校也很难接的住。能接住我的二、三志愿又都是我不太想去的学校,比如外地的名气不很大的高校。在二批录取校里,我一志愿填了首都经贸大学,二志愿填北京工商大学……
千想到万想到就是没太关注这些学校、这些专业,对外语单科成绩、尤其是关于“报考我校所有专业均需加试外语口试……”的要求。我一直到临考前几个月,才初步把目标定在经贸类学校身上,再拼外语也来不及了,就想在其他科上挣分,预计自己的总成绩可以达到。
后来一查分,我确实已够上了北京市划定的文科重点462分的录取控线,已站在重点线之上,还高于一般本科对考分的要求,只是我想上的经贸类专业对外语的要求偏高,而我偏重数学、语文,外语有些马虎,单科没过关,被退了档。下面的志愿校也接不住。降至二批录取校后,首先也是这个外语相关科目成绩差些,又“死”了。
后来有专科类院校问过我是否想去上,我一气之下拒绝了。这大半年来我突击外语,今年还是要报设有经贸类专业的大学,不信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