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自强之星:一手救妈妈 一手撑学业
来源:北京考试报 发布于 2011-03-22 已有 人阅读
为了儿子,母亲不惜性命;为了母亲,儿子付出艰辛。母子连心,骨肉难舍。百年清华园里,一个男孩挺起了不屈的脊梁;生离死别之际,他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接力。风雨中,他双手托起家庭与学业的重担;冰霜里,母子大爱温暖人心——
在北京协和医院,有一段时间,人们常见一个男孩用轮椅推着一位中年妇女在大楼内跑上跑下。这个男孩就是清华大学机械系2008级学生闫文韬。2010年12月16日,他成为清华大学十大“自强之星”之一。他边为母亲治病边刻苦学习并获得年级总成绩第一名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清华校园。
“妈,我要带您去北京治病”
还有几天就是2009年的春节了,闫文韬从学校兴冲冲地赶回河南商丘老家。推开低矮、破旧的房门,映入眼帘的不是家人的笑脸,而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景象:两个屋里分别躺着两个至爱的亲人,一边是慈爱的爷爷,鼻孔上插着氧气管,双目紧闭,不省人事;另一边是他朝思暮想、日渐消瘦的妈妈。
闫文韬傻了,时间仿佛凝固。“你爷爷得了脑溢血,成了‘植物人’。你妈妈已经确诊为淋巴癌。怕影响你学习,就瞒着你……”随着一声叹息,向来坚强的父亲终于道出了真相。
泪眼模糊的闫文韬环视着狭小而简陋的小屋,这个曾经飘满欢声笑语的家,如今物是人非,风雨飘摇。这天大的灾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到了他的身上。他不知道自己稚嫩单薄的双肩,该如何支撑这一重担……
这个瘦弱的男孩从不相信命运,他不愿向困难低头,而是要尽己所能地去延续妈妈的生命。
“妈,我要带你去北京治病。”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在协和医院的师姐的电话,搜集北京各大医院的治疗信息。
治病的钱从哪里来?早在他回家前的几个月,家里便早已花光了三四万元的积蓄。几间破旧的砖瓦房,根本卖不出去。在父亲和他的奔走之下,父母的昔日同窗,纷纷慷慨解囊。两年中,他四处借债达50余万元。
2009年3月,春寒料峭,闫文韬将父母接到北京,在北京协和医院旁的一家小旅社里住下。
“没有床位,只能回家去等。”医生无奈地摊开双手,只开了点止痛药。此时,一阵阵钻心的疼痛正在折磨着妈妈。
闫文韬不愿,闫文韬不信。一次又一次,双眼浸满泪水的他向医生苦苦相求;一次又一次,心急如焚的他被“请”出诊室。如此三番坚持了半个月,医生被感动了,终于答应临时加一个床位。夜里,闫文韬和父亲轮流看护母亲。为了省钱,他们就在板凳上或医院阳台上入眠。
“妈,这学期我拿到了全年级第一名”
“妈,这学期我拿到了全年级第一名。”看着妈妈欣慰的笑容,闫文韬也开心地笑了。他用自己的成绩兑现了最初的承诺。
迈入清华大学校门,闫文韬发现周围高手云集。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数一数二的他,第一学期在年级中仅名列第十名。
“知道妈妈生病后,我当时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拿全年级第一名!”照顾妈妈消耗了他很多的精力,让这个承诺几乎成了难以实现的目标。但是他从未懈怠。在公交车上,在病床边,在排队挂号时,他尽量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最终,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学习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跃居全年级第一名。
在带妈妈治病的两年里,他修完了120个学分,达到了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选课时,他尽量把课安排在一天之内,这样就可以腾出整块儿时间照顾妈妈。大二学年,他担任了班团支部书记,尽管家里的事情占去了大量时间,但他对班级始终尽心尽责。他还担任校科协星火论坛部常务部长,负责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自母亲生病以来,他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没有为自己买过一件衣服,甚至一双袜子!即使学习、社会工作再忙,他也坚持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勤工助学以获取生活费。随后,因为在科技竞赛中的优异成绩和科研上的出色表现,他入选了清华大学“科技创新,星火燎原”科技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先后开展、完成了多个科研项目,目前在与企业合作的工程项目中担任部分核心工作。
与此同时,闫文韬一头扎进图书馆,搞起了“医学研究”。他查阅了几百篇国内外医学前沿论文,希望搞清妈妈的发病原因并找到治愈方法。
白天,他拿着地图跑遍北京各大医院,一次次地排队挂号,千方百计地找医生咨询。晚上,他坐末班车回到学校时,时针常常已指向10点,而对他来说,一天的学习才刚刚开始。这之前,他会跑到食堂买上一个煎饼。这是他一天唯一的一顿饭,“不单单是为了省钱,更是为了节省时间”。
北京的交通状况并不让人乐观,大医院看病挂号之难也并非传闻,清华学习压力之大也有目共睹。在这样严峻的挑战下,闫文韬没有退缩。他的语气异常坚定:“我要穷尽所有的力量去争取最好的结果,绝没有过丝毫的退缩!”
“儿子,你决定吧,妈全听你的!”
妈妈的病情不断加重。在治疗的中后期,她经常处于昏迷状态。闫文韬成了妈妈勇敢面对病魔的精神支柱。
手术,做还是不做?命运又一次将这道选择题摆在母子二人面前。在很多治疗方法都宣告无效之后,医院决定给他的妈妈实施一次大手术。
每一次抉择都可能是阴阳两隔,生离死别就在一念之间。在手术单上签字前,闫文韬内心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儿子,你决定吧。妈全听你的!”妈妈坚定地说。每当这个时候,他的泪水便夺眶而出。
在闫文韬的坚持下,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被从生命的悬崖上拉回。但2010年5月底,妈妈还是离开了她深爱着的儿子……
摆在闫文韬面前的债务,是50多万元的“天文数字”。他充满自信地说:“我觉得人的最终追求不应该是金钱。对于债务,我会在毕业之后努力工作,尽快还清。我现在要做的是积蓄力量。出国不适合我,因为我要报答这个社会的地方太多。”
他尽可能回报社会。在妈妈来京看病的两年里,虽然时间非常紧张,但他还是每周抽出一两个小时去参加志愿服务。迄今,他的个人志愿服务时间已近50小时,不但参加了“绿色梦想——辅导后勤人员参加成人高考”活动,还为来清华大学参观的中小学生担任辅导员、向导等。
“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清华大学为我提供了奖学金和高额助学金;老师们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我……”闫文韬知道,每一笔资助都不是同情和施舍,而是一次次的鼓励和期盼。“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社会的期盼。我要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