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积极乐观 永不放弃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1-03-24 已有 人阅读
常超,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2006级直博生,导师为
积极乐观,永不放弃努力,这就是我八年清华生活最好的注解。
——常超
学习科研:把思考当做最快乐的事
常超在学业和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是令人瞩目的,他将其主要归功于勤于思考的习惯。
“我喜欢无时无刻地思考,把思考当做最快乐的事情。”在谈及学业时,常超如是说。
常超高中期间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和数学竞赛中获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并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本科阶段,他在竞赛中初步培养出的思维能力与思考习惯,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与加强。在课堂上,常超习惯于当堂消化所学知识,如有问题就在课间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在紧张的科研生活中,常超更加热衷于思考,他认为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想通的,很多想法可能是错的,但是会被其后的想法纠正,需要不断地进步。”
“如果你像着魔一样,无时不刻地思考,那么恭喜你,很多奇妙的想法,会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对于常超而言,思考不仅是科研中的必需,更是一种生活中的享受。
除了思考之外,常超还提到了选择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他建议:有条件的话选择两到三个比较相近的研究方向,从理论、模拟仿真、实验多个途径进行尝试,这样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而且对不同方向的思考也能互相启发灵感。
从大学进入研究所,让常超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适应,不过现在他已经应付自如。“研究所通常以实际应用为核心,重点是完成工程项目,强调理论研究要为实际应用服务。相比之下,工科大学里还是相对注重应用性的基础研究,工程目标并不像研究所那么明确。”“如今,我提出的方法和设计的器件已经成功应用到某HPM系统上面了,这是我非常自豪的事情。我对自己选择的科学研究事业充满信心。”常超笑言。
由于科研项目的原因,常超时常要到西安的科研基地出差。常超说,那里国际化的学术交流、科技信息量难以和北京、上海相比。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平时获取最新科研动态和信息等方面的局限性,不过他尽量用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弥补差距。
谈及科研,常超特别感谢两位恩师——
对于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低谷,常超表示,科研中碰到停滞不前的情况很正常,但是不能消沉,要耐得住寂寞,可以把目前遇到困难的方向暂时地搁浅,转而把大部分的科研时间先投到相近方向的思考和研究,利用闲暇时间多思考目前遇到的困难。另外,常超还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情绪调节,他喜欢篮球、羽毛球、游泳、跑步等体育活动,还喜欢画画、唱歌、做饭。他坦言,通过每天坚持运动,总是能够高效地学习和工作。“他是一个凡事非常非常努力,而又非常积极乐观的人。”常超的研究生同学裘家琪如是评价他。
清华八年:收获和感谢
从本科入学到现在,常超已经在清华生活了8年。回顾这8年的学习生活,常超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理想与抱负的平台,并且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即尽自己所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为国家做些有用的事情。
在清华的这些年中,常超不仅学业成绩优异,社会工作能力同样也很出色。他曾任清华大学工物系研团总支副书记,研14班党支部书记,能源所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多次组织同学与清华系友座谈,参观大型国企,承担清华大学党建基金等,常超的工作得到系党委的认可。
对于在清华收获的一切,常超有很多感谢的话要说。“感谢清华对我的教育之恩、培养之情,感谢工物系可亲可敬的老师们、尤其是我的两位恩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我的父母和爱人在博士课题期间给予的无尽支持和帮助。”
谈到未来的打算,常超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我们清华人将来在社会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我会充满斗志、不懈努力。”(编辑 露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