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成功源于做好每一件小事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1-03-24 已有 人阅读
王婧,清华大学材料系2006级直博生,导师为南策文。她在第一学年内修完了
明年即将毕业的王婧现在依然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呆上12个小时。“我觉得实验室的环境很适合我,即使没做什么实验,我也愿意呆在那里。”王婧如是说。
谈起获得特等奖学金,王婧谦虚的地说:“我觉得我只是清华学子的普通一员,很多人也很优秀。”其实,在本科期间,王婧就因为出色的成绩和表现成为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候选人。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王婧就进入了实验室,在自己亲手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在和师兄师姐的交流中慢慢认识了科研,为今后的研究生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然而科研的道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王婧在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选题时就碰到了钉子。“开题很不顺利,试了好几个课题,不停地换,对自己快没有信心了。”王婧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婧没有被一系列的挫折吓倒。她很喜欢写总结,“其实早就意识到研究生阶段会与本科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了,果然困难来了。那时候自己写了很多东西,包括自己为什么失败,别人的优点在哪里,都一一做了分析。我想回过头看时,那是自己的财富。”
正是这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和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使她慢慢成长起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和导师的帮助,王婧终于度过了难关,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她的学位课成绩92分,名列专业第二;迄今为止,她以第一作者身份, 在材料领域的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4篇;同时以相关研究内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已公开);与其他人合作,发表第二、三作者的SCI论文5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她发表的两篇论文已被美国科技媒体Vertical News作为重点介绍。去年王婧组里给她颁发了“愈挫愈勇奖”,现在的王婧回忆起来很有感慨:“说起来好像是笑话,但确实是自己那段经历的真实写照啊!”
“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就会收获很多快乐”
从2005年8月至2010年7月,王婧连续承担了5年的辅导员工作。她把辅导员的工作称之为“良心活儿”。做辅导员,让王婧体会到了做人的工作与做事的不同:“面对人的时候,总想着如何能多做一点,如何能做得更好一点,如何使一个集体更好地发展,而绝不仅仅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
她有被学生半夜三点钟叫起来的经历。“同学心情不好,半夜给我打电话。我当时就坐在她身边,没有说什么话,但我觉得在困难时陪着别人就是给她最好的支持。”这样的事,王婧不觉得麻烦,她做事很细心,从不占用很长时间开会,“把工作安排到位就可以了。”
王婧所带材63班的吴钊同学回忆到,“王导跟我谈心,帮我解决疑惑时很耐心,有时一起吃早饭谈心,一直聊到豆浆变冷,包子变硬,问题解决为止。她很关心同学们,每年都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津贴给大家做新年贺卡。”吴钊还清晰地记得王导给全班布置的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和“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等,认为从中深受教育和启发。
正是由于王婧的这份努力,她所带的班级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在今年,她作为我校唯一推荐人参加了“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评选并最终获得提名奖。
王婧说她很高兴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重视。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她和其他辅导员一起赴美国普渡大学参加“美国社会文化”暑期调研项目,并参与撰写5万字的总结报告。回顾五年的辅导员工作,她觉得自己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汶川地震时,王婧所带的材63班把学校奖励优秀班集体的1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灾区。
“班里组织投票,没有一个人有异议,这让我也很感动。我喜欢成人达己,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就会收获很多快乐。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愿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健身、行善、孝亲。从小到大总觉得有很多人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只要有一点能力,就要回报社会。”王婧觉得清华里有一种不甘人后的精神始终在鼓舞着她,使她有危机感,从而通过努力而变得更加优秀。
她牢记着一位老师说过的话:“可能你们当中很多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只不过是在清华念过书。”这句让她“想起来就冒冷汗的话”,一直激励着她要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正是在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下,王婧才一步步扎实地走来。“就比如我的导师南策
王婧是个很热心的人,她跟组内同学关系非常融洽,对于大家的实验、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都很关心,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组内成员称她为“贴心小棉袄”。
谈到未来的打算,王婧喜欢引用一句名言,“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她说:“清华塑造了我,让我重新认识了优秀和成功。大事都是从小事做起的,我愿意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