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要知“冷热”和变化规律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8 已有 人阅读
本月底,考生们就要填志愿了。虽然无法准确预测今年的生源走向,但杨老师认为,考生、家长可以从去年的生源走向和录取分数中,了解高考志愿的“冷热”变化,分析规律。
热门专业院校走俏
选择贴近社会经济需求的专业院校,这是2007年我省高考志愿选择的专业特征。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选择热门的专业院校就读是考生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和价值取向。生源充足的大多是财经、语言、交通、电子、医药、电力等专业院校,而师范类、农林类院校普遍受到冷落。
从专业院校第一志愿生源分布看,与市场切合度较高的财经、语言类院校等,受到考生的青睐。文科本一批第一志愿上线比例较高的就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6.5)、北京林业大学(1∶4.33)、暨南大学(1∶2.92)、复旦大学(1∶2.92)、汕头大学(1∶2.67)、浙江工业大学(1∶2.65)、东北财经大学(1∶2.6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2.6)等财经、语言类院校。第二批上线比例文科本二批上线比例较高的有山东建筑大学(1∶11.33)、烟台大学(1∶11)、河北经贸大学(1∶10.82)、南京医科大学(1∶7)、北京联合大学(1∶7)、武汉工程大学(1∶6.9)等。
本一批理科上线比例较高的有大连医科大学(1∶6.83)、西安外国语大学(1∶3.8)、浙江理工大学(1∶3.7)、广西医科大学(1∶3.5)、深圳大学(1∶3.21)、复旦大学(1∶3.16)、本二批理科上线比例较高的有温州大学(1∶12.8)、浙江财经学院(1∶9.4)、西北政法大学(1∶7)、武汉工程大学(1∶6.1)、北京联合大学(1∶1.6)、上海电机学院(1∶5.8)等院校。往年报考热度较高的政法类院校,由于近年政法类毕业生就业率下降,2007年的报考热度有所降温。
一些专业院校并非在各批次考生中获得一致的认可,如本一批文科的8所农林类院校,4所生源未满(其中3所零生源),4所第一志愿生源充足,其中北京林业大学仍然保持2006年生源充足的势头,上线比例升至1∶4.33。而在本二批文科13所农林类院校中,农林类院校生源充足的多至9所。福建农林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仍然保持报考热度。
多数向往发达城市
选择发达地区、东部城市的大学求学,形成去年我省高考志愿选择的地域特征。
由于考生对地域城市选择的倾向性,导致区域城市的志愿分布不平衡,冷热不均,必然导致“志愿扎堆”和“志愿断档”。发达城市及东部沿海城市的院校生源大多充足。
2006年文科超本一线40分以上(614分)的272名考生中,75.3%报考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的名牌大学。理科超本一线80分以上(641分)的641名考生中,64.1%报考地处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的名牌大学。
2007年超文科本一线40分的202名考生中74.6%报考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的名牌大学。理科超本一线80分以上(642分)的593名考生中,66.8%报考地处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的名牌大学。
选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城市的名牌学校,呈现出我省考生志愿选择的地域特征。办学水平同一层次相差无几的院校,处在不同的地域和城市,其地理、就业等附加值,愈来愈受到考生的关注。因此,上线生源情况迥然不同。
“大小年”依然存在
录取“大小年”现象依然如故,生源分布相对均衡,是2007年我省高考志愿选择的高校定位特征。
部分考生缺乏把近三年高校录取分数作为一个整体元素来考察一所高校位置的意识,仅凭一年的录取分数对高校的位置进行判断,自然避高就低。加上求稳的从众心理作祟,“大小年”现象依然如故。2004年理科本一批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高校,2005年60%遭受录取“小年”,如名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2006年第二次知分填报志愿中,考生们似乎多了几分的理性,在2005年本一批理科报考热度较高的20所院校中,2006年仅有15所遭受“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