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志愿如何防止“扎堆”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9 已有 人阅读
高考结束之后,志愿填报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在“先出成绩、分数线,再填志愿”的重大改革背景下,到底应该怎样填报志愿,才能防止“扎堆”呢?怎样才能提高命中率呢?记者今天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参加过多年招生工作的戴老师。
纵横比对,找准着力点
“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报考指南、报考简报、登陆学校网页等方式尽可能充分地收集考生的分数、排位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戴老师说。要填好志愿,戴老师认为“要对各所高校在本省近3-5年的提档线、录取线、录取比例、地区的位置等心中有数。尤其是报考省外高校的考生,要留意省外高校08年在广东的录取指标。”
怎样使信息有效地指导志愿填报?“从纵横两方面入手进行比对:横向的要看院校专业设置、招生政策和招生人数有什么变化;纵向要看所处相对的位置,而不能看绝对分值。即使在同一批次内,也要分清楚自己的成绩属于高、中还是低段,从而找到选报志愿的着力点。”戴老师说。
避免盲目拔高和过于保守
“考生合理、准确填报志愿,要避免盲目拔高和过于保守两种倾向。”戴老师提醒考生。有的考生分数居同一批次的高段,但不能坚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怕与别人填报的志愿“撞车”,结果够分却没有报,造成终身遗憾;有的家长和考生存在侥幸心理,过于迷信高考录取线的“大年小年”规律,孤注一掷,结果落榜。
对于“踩线生”的志愿填报。戴老师认为:“要避重就轻,不要按照通常的填报思维方式去和别人竞争好院校,应回避一下。第一志愿院校可以选择往年在第一志愿没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这样会大大增加录取率。”
不迷信“冷”“热”门
“冷”“热”门不仅跟专业有关,跟学校也有很大的关系。“经济、法律、计算机、生命科学、新闻学等一直是报考的热点,而一些基础学科则偏冷。但在师范院校,数学、物理、中文、化学等基础学科一直都是报考热门。”戴老师指出。
戴老师认为,考生在分数上线的基础上,要充分综合衡量自己的天赋和潜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所谓的“冷”“热”门是社会对专业的总体区分。对于单个考生,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热门,不适合自己的,再好的专业也是冷门。
志愿填报要保持梯度和多样化
“第一志愿要重视,其他志愿不忽视。”戴老师提醒考生要注意把几个志愿拉开梯度,并弄清楚所选高校是否招收第二、第三志愿。对于普通考生,志愿一定要填满,这样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
特别注意,考生填涂院校代码一定要认真。戴老师特意提到:“几乎每年都有考生因为院校代码涂错,造成'张冠李戴',录取的院校不是自己所填报的院校。对'是否服从调配'也要慎重填写,专业不调只落一所学校,院校不调就落整个一个批次的院校。而且,考生必须明确表态,凡'空白'者,计算机作'不服从调配'处理。”
院校和专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从报考成功的角度看,如果考生特别爱好某个专业,而所考的分数又上不了好学校的这个专业,这时就要考虑稍差一点的学校;如果是特别向往某个院校,在专业选择时就要做出一定让步。”戴老师说。
考生还要纠正一个误区:认为收费越高,学校或专业就越好。戴老师说“其实学校每个专业收费高低是根据办学成本来核算的,并不是收费越高就越好。因此,考生在填报院校和专业时,可听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意见,但仅供参考。”
相关链接:
资格线:是指招生录取的资格线,也叫最低录取分数线。只有考试分数等于或超过该分数的考生才有资格被招生高校录取。
提档线:是指录取学校提取档案线,与录取线不是一条线。提档线上的考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录取。
录取线:是指各高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数线。录取线常常会高于提档线,也可能等于提档线。
“大年小年”:是指部分院校录取分数线隔年上下波动的现象。录取线肯定就看涨,就是“大年”;录取线相对下跌,就是“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