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需要从技巧等方面入手,但更需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用“细节决定成败”来形容细节在志愿中的作用,再恰当不过了。那么,志愿中,我们要注意的细节有哪些?且看本文数位高校招办负责人的“细节”之谈。
志愿细节之“分”
不管高考志愿填报有多少技巧和玄机,肯定都要在分数的基础上来考虑。所以,谈细节,我们不妨从“分”开始。
分数级差:分数、志愿都兼顾
目前,很多高校在录取原则中,都有“分数级差”的表述,“级差”究竟是怎么回事?
据北京林业大学招办主任穆琳介绍,分数级差分为院校分数级差和专业分数级差两种。院校分数级差和考生的“二志愿录取”挂钩,比如有的高校规定“二志愿考生分数级差40分”,这40分就是院校的志愿分数级差。院校的级差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有的省市实行的“二视一”政策,另一种是非“二视一”政策。两者的区别是“二视一”不管第一志愿学校是否满额,如果成绩符合级差要求,二志愿就可按一志愿投档。而非“二视一”则只是在第一志愿未满额的情况下,再减去级差分,如果符合要求则投档。如是“二视一”并且级差分为40分的话,考生在第一志愿中投档,但二志愿考生高考成绩中需减去40分,才能和第一志愿的考生一起“排队录取”;非“二视一”时,在第一志愿报考未满时,也减去40分,再根据成绩看是否满足招收条件。级差还有专业分数级差,它是指提档考生在不能满足其第一专业要求时,要将总分减去一个分数级差后参加第二个专业的排序,以此类推。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认为,很多重点大学比较注意学生的专业志愿,认为学生达到自己的理想专业以后,在学习的动力和潜力上才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设有专业级差,如北京大学的专业志愿级差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5分。
专业级差到底能带来什么效果呢?北京林业大学招办主任穆琳认为,专业分数级差可能是我国绝大多数一本院校采取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首先考虑考生的志愿,另外还照顾到考生的分数,拿两个考生进行比较:假设一个考生的高考成绩500分,另一个考生490分。如果500分的考生被录取了,而490分的考生第一专业没有满足,我们就要减去他的一个级差分。假如学校制定的级差分是3分,490分减去3分,就变成487分,然后再以487分来考虑他的第二个专业。这样首先考虑了考生分数,保证分数高的学生首先满足志愿,另外,减去级差分,又保证分数稍微低一点的学生也可以考虑自己的志愿,所以实行分数级差是分数和志愿两方面都兼顾的一种模式。
录取:看分数还是看特长
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针对某一专业,是喜欢招收分数段比较集中而普遍平衡的考生,还是喜欢“错落有致、考虑特长”地招收学生呢?对于这个问题,南开大学的招办主任赵桂敏认为生源分布多元化比较好,学校的招生计划分给了全国各省(区市),全国各地生源都集中在这个大学里面,当然需要高分考生也需要有特长生。比如南开大学,招收的学生就既有高水平运动员、文艺特长生、还有参加奥赛获奖的同学,这样组成一个大家庭更利于学生成长。现在有自主招生政策,学校也可以通过自主考试来选拔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同学们在一起,天南海北文科理科的学生都有,校园便非常活跃,整体文化氛围也浓,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好处。特别在综合性大学里面,学生既可以学本专业课程,还有机会辅修双学位,或者旁听一些其他课程、名人讲座等,都有利于学生成才。所以高校在录取学生时,是同时看重分数和特长的,可以这样说,在考生同等分数的情况下,特长生优秀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那么,考生如何在高考志愿表的填报上体现出自己种种优势呢?中国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卢东对于“体现优势”提出了自己建议:因为学校招生办只审核学生的电子档案,不需要再到各个省份去,所以考生一定要慎重填写高考志愿表,特别是填电子表格时,要及时将自己的获奖证书、文体特长的有效信息反馈在电子表格上,你是否获得优秀称号?是否在学科比赛中获得过名次?是否具有文体特长?这些都在学校优先考虑的范围内。所以大家在填报志愿时千万不要顾忌情面觉得不好意思,而把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隐去,只要填报信息真实、准确、客观,大胆表达自己的荣誉和成绩,可以让学校更了解考生,并且更加愿意培养这样有资质和潜力的考生。
大小年:避开雷区抵达梦想
南京大学招办主任赵清介绍,大小年是招生中经常可见的一个专用术语,就是说某个或某些学校的招考人数很不稳定,起伏很大,某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一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敢报考该校,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减少,录取分相应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大小年带来了考生报考院校把握的不稳定,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南开大学招办主任赵桂敏承认大小年现象在每一所高校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就南开大学来说,整体情况还是比较稳定,只是在个别省份和个别年份会遇到大小年现象。对此,赵桂敏主任的建议是,考生可以参考近三年的情况汇总,并强调这对于考生填报志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天津大学招办主任王海龙对考生如何避免大小年现象造成录取影响提出了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关注“大年”、“小年”的动向,参考几年来这个学校的录取比例的改变趋势,尽量避免去挤太窄的“独木桥”。王海龙主任认为,通常情况下,看“大小年”一看录取比例;二看报考情况。报的人多说明是“大年”,报的人少则是“小年”;三看录取分数。录取分数高说明“大年”,录取分数低则说明是“小年”。不过,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不能单纯看绝对分,而要看录取分数线和每批控制线之间的差值。因为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所以分数高的年份不一定难考,简单地参考往年的绝对分数会误导志愿填报。另外,虽然有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确实会出现“大小年”现象,但不能只参考去年一年的录取分数线,而要参考前3至4年的录取分数线。
王海龙主任提醒考生应该理性地报考学校,因为大家都理性的时候分数线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它可能是慢慢地增长,也可能是稍微有一点点的波动,但是都会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而不会形成突然上涨、突然下降的非理性情况。
志愿细节之专业选择
疑惑:文理兼收的专业没特色?
我们常常听到“文理兼收”,其实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招生的学校文、理科考生都可以报考;二是指招生的某个具体专业文、理科考生都可以报考。中国政法大学招办副主任卢东发现,有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会对文理兼收的专业感到困惑,一些同学甚至觉得文理兼收是该专业没有特色的体现。
针对这个问题,卢东副主任说:文理兼收的专业不但有自己特色,而且还有更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优势。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中学分成文理科的培养来讲,存在着很大不同,学生到大学以后学习的内容更加综合、更加丰富,这时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科为例,从教学角度来说,像法学、管理学、经济学这样的学科,不光涉及文科内容,肯定还会涉及一些理科内容,会在具体课程中体现出来,而且理科生还具有逻辑思维的独特优势。而且,从2008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有三个专业开始打破从前“只招文科生”的限制,开始招收理科生了,它们分别是英语、德语、社会学。卢东副主任介绍说,从人才培养和将来的人才需求看,以前大家可能觉得学习外语只是做翻译或者外语编辑,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上对学科需求远远不只这些,行业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高校有不少文理兼收的专业,它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不能说这样的专业就失去了特色,相反,我们的志愿选择了那些文理兼收的专业,一个学科里面如果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班级学习,文科生的思维和理科生的思维会发生碰撞,他们就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
报考师范院校,所有专业都属于师范类的吗?就同一专业,为什么在有的大学是师范类,而在其他院校则属于非师范类?面对这样的疑惑,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涂清云为我们分清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概念。
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主要是在专业教学计划方面有所区别。举个例子,大家知道,北京师范大学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大学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北京大学的是非师范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就叫师范专业,单纯从这个角度区分,对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定不是特别严谨。
大家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划分问题:因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部分学生是属于师范性质的,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属于非师范性质的。属于师范性质的这部分学生,就是结合到北京师范大学目前招的免费师范生的问题,这部分学生专门有一个课程模块,大约20%的学分是面向教师教育的,所以是师范专业;另外一部分学生这部分课程属于选修,可选可不选,那么他们当然划分到非师范专业里。所以分辨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最关键是看课程设置、专业课安排以及教学计划,而不是看学校名称中是否有“师范”二字。
新增专业新发展
每年高校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新增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成了当年报考的热点之一,但由于考生对新增专业不了解或了解不够,所以如何选报的难度系数就会高于其他“老专业”。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招办主任郝志强给出了宝贵意见。
郝志强主任认为大家首先要对新增专业办学条件多了解。很多考生认为新增专业的办学条件可能不如老专业那样成熟。事实上,筹备一个新增专业,学校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家长和考生普遍存在一种担心,认为既然是新增专业,用人单位不太了解,以后就业可能有困难。郝志强主任以2008年学校的新增专业电子封装技术为例,它结合了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包括封装技术的知识,实用性非常强,前景很好。
当然,对于新增专业,考生和家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要觉得学校新增的专业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能够被社会认可,或者说就业前景就一定会好。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剖析这个专业的办学实力、就业前景等,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
转专业:为你的人生换另一条道路
很多考生担心自己高考志愿所填报的专业并不是心仪的专业,所以很想了解转专业的问题,转专业的原因、时间、条件、次数又是怎样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涂清云首先分析了学生为什么会转专业的原因,他认为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当时想上这个专业,因为分数原因没有达到该专业的录取线;二是因为学校招生计划有限,填志愿时不敢填报;三是入校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发生了变化,从而提出转专业。
具体转专业的时间,各校规定并不相同。据徐清云主任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一年级末期、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第二学期各有一次转专业机会,但是一个学生大学四年只能转一次专业。
各个高校对转专业学生的条件以及比例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北京大学招办主任刘明利说,北京大学上个世纪80年代转系转专业的制度就成立了,目前北大转系转专业比例是20%,学生提出申请,双方院系同意就可以转系转专业。这点有别于某些高校,有些学校规定成绩在专业前10%的学生才能转专业。南开大学招办主任赵桂敏说,南开大学转专业的条件是由各个学院来确定,有一些专业因为本身招生人数特别少,比如俄语专业,一共可能仅20人,所以会对转专业人数比例设置一个限制,比如最多10%比例的学生可以转专业;有些学院是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转出,也有的学院是成绩差,成绩差表示学生并不太适合学这个专业,就同意学生转到其他专业。看来不光高校,高校内的不同学院对转专业学生条件都不一样,这就要充分了解各学院的情况。
从目前看,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学生转专业的时间,有的是一年级,有的是二年级等,但是清华大学招办副主任孟芊介绍,清华大学在转专业方面实行非常灵活的政策,简单地说,一个学生在校内至少有四次转换专业的机会!第一次是一入学之后就有一次二次招生,清华有几个实验班是面向二次招生,大概招生额度在百名左右。第二次,清华大学本科生在大一结束时可以进行一次规模比较大的转系工作,这次是任何一个学生可以向任何一个专业提出自己的转专业申请,当然除了定向生以外。比例大约10%的学生能够转换自己的专业。第三次,在大学二年级时,也有一定比例的同学可以通过转系的制度调整自己的专业。第四次是本科毕业即将读研究生的时候,学校会在这次研究生招生时要求各个院系必须预留出一些名额来,招收本科非本专业的学生,以利于学科交叉,这样很多优秀学生又有了一次进行专业转换的机会,这是本科阶段清华学生四次转换专业的机会。
志愿细节之学校、专业
填报志愿,无非就是填写两项:学校和专业。招办负责人对此有什么好建议呢?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一直是一道令考生家长费解的难题。东北大学招办主任李海雄说,从现在来看,志愿填报是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些考分特别高的考生,可以选择填报名牌高校和最喜欢的专业,但考分特别高的考生毕竟是少数。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其选择常常有两种观点:一是赞成首选学校,一是赞成首选专业。但是就市场的检验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来看,首选专业比较合理。因为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当然比选择学校更重要。不过,现在有的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学生到大二甚至大三才选专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先选择学校。
在高考填报志愿中,考生还可能会面临一边是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难以取舍的情形。兰州大学招办主任张稳刚在谈及这一问题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稳刚主任提醒考生,“好”学校中其实也有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也有强项专业和弱项专业。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的尴尬:学校上进一档,在专业上可能要退一步;录取批次上一等,学校实力就不能挑剔。如果更在乎学校的品牌,那么可以学校为线索进行选择。
对于想要选专业的考生来说,在填报志愿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适合的领域;其次,在兴趣的基础上寻找专业;然后再对拥有相同专业的学校进行纵向的比较;最后再根据自己的成绩在这些学校中进行选择。其实,有许多并不是名牌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背景。同样的专业,有的普通院校的专业排名可能比一些名牌大学还要靠前。而有的学校的专业是全国特色专业,或是全国重点专业,考生在选择时应该了解清楚。在最新公布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名单中,许多重点学科可能还散见于一些非名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