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选拔笔试、面试“玄机”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1-11-11 已有 人阅读
三种问题hold不住,临场支招
既然考生在面对自主选拔录取考试有一些不正确的心态和做法,那么进入笔试和面试的考生易出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高校招办负责人总结出这几条考生易出现的问题:第一,考生没有对自主选拔录取做清晰认识,高校和考生之间的期望值有差异。高校希望通过这种选拔方式优中选优,而考生则瞄准了高校给予的优惠政策,把它当成了进入重点大学的筹码,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的选拔目标和要求,所以出现很多考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报名再说,这也不利于后面的考试。第二,多数考生遇到平时练习不常见的题,或是具有潜在知识点,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综合性问题,便无从下手。这反映出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以“题海”训练方式为主,应试能力很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三,高校面试测试的内容多偏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而很多考生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对社会关注程度不够,课外知识欠缺,知识面不宽。在回答考官问题时,一部分考生心理素质较弱,回答考官问题比较紧张,甚至有些不敢正视考官。这反映了考生平时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人沟通能力差。除此,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放不开,思路受限严重。尤其是面试时,回答问题无自己的见解,试图根据背的范文去套句子。这种状态,又岂能博得考官的青睐?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很多高校招办负责人都从自己的工作经验中给各位考生支招。
首先,在高中学有余力的考生可以来参加自主选拔录取,杜绝盲目,兴趣至上才是原则。若只是瞄准了高校的“分数优惠”这块大蛋糕,那考生将得不偿失。
其次,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试的笔试内容范围,大致不会超出考生高中阶段所学各门课程,但是考试方式相对灵活。和高考试题相比,难度更大,更需要考生有比较扎实的学习功底和灵活的解题思路。大部分高校均会根据自己的培养要求,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某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有兴趣的考生可以提前通过该校的网站或电话咨询了解高校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即可,而不能以冲击或影响自己正常的高考复习计划为代价全力以赴备战数家自主招生院校。
在笔试答题时,考生应视野开阔,特别是解答一些多知识点的综合性问题时,不仅仅要看到题的某一方面,更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答。
再者,面试时,不要紧张,从容应对。考生应事先对自己申报的材料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还应对自己特长和兴趣相关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储备,平时要多关注社会的重大问题,多读课外书及对某些文学作品的评价等等。
未来,任重而道远
现如今,很多考生及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该制度的初衷和本质,还是将其作为“增加一些保险系数”来看待。这种“随大流”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导致考生和家长有些盲从。高校招办负责人评价,随着自主选拔录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高校自身特色的逐渐鲜明,考生和家长应更加正确和理性地看待这一制度,高校希望考生应明确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并慎重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这符合自主选拔考试的初衷,值得提倡和进一步探索。
◆评估尚早,仍需时日
虽然目前看来,大多数自主选拔录取的考生在校表现突出,经过自身努力保研到北大、清华攻读硕士、博士,也有出国到名校深造。还有一些进入国有大型企业、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全国500强企业等。但关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以至未来的评估,很多高校招办负责人都表示为时尚早。就如秦春华主任的一番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自主选拔录取选拔到目前只有十年的时间。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再等十年再来判断。但自主选拔录取作为高考制度不变情况下的一种补充路线是正确的,应当继续坚持并推广下去。”
◆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