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上大学没用”的现实困境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1-12-20    已有  人阅读

9年前,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是不是?”(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倾家荡产上大学、挤破脑袋找工作,而成为高薪的“精英者”毕竟凤毛麟角。上大学到底值不值,还真是个现实的问题。韩培印等人的感慨,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也因此,“重庆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这样的学生多是农村考生”——此般新闻才会一波波地引发社会反思。

 

“读书无用”,我以为这是句气话,甚至是个伪命题。且不说二战后的日本,即便观之今日中国,恐怕没有人可以抹杀教育对于国家振兴的引擎意义。

“读书无用”的背景,是高昂的教育成本与激烈的就业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中国30年来高等教育学费上涨了25倍。孩子读书上学的目的有很多,对一个负债读书的家庭来说,提高个人和家庭经济生活水平确实是最基本的诉求,如果这一想法落空,奢谈什么“腹有诗书气自华”实属混账。

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比今年多20万人,国内有限就业岗位必将更为稀缺,就业的实质性矛盾也会较为凸显。当此背景下,文化知识“为稻粱谋”的物质化功能或更为孱弱,“读书”可能反而耽搁了低层次就业的机会。

以上的问题,其实不是“读书”的原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然而,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未能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到最后不得不由老百姓承担,这自然使得“读书”成为不少家庭消费中的“奢侈品”。

不管怎么说,读点书,还是有用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最近的一份研究证明:教育背景与收入密切相关,一位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美国人一生的收入是360万美元,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收入只有130万美元,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

穷孩子读书不容易,读完找工作也不容易,加之“拼爹”横行、秩序溃坏,有些悲观失望的情绪自可理解。社会要反思这种“怨言”,公权要正视这些民意,但对于尚能读书的孩子来说——知识,迟早会炼成一把利剑,总会有用得着的一天。 邓海建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