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分报志愿”的难得亮点

来源:新浪博客       发布于 2012-07-18    已有  人阅读

      据媒体报道,北大在今年全国的招生录取工作进行期间发现,在采取知分报志愿的省份中,出现了学生依仗高分与高校谈判的乱象。近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秦春华撰文指出“知分报志愿”的三个弊端。(详见2012712日中国青年报文章秦春华署名文章《“知分报志愿”可能加剧高校招生乱象》,本文后附有原文)

 

    秦春华的文章,大部分观点谈得都很好,确实指出了当前高校为争夺高分考生恶性竞争现象的根源之一 -- 考后知分报志愿。他提出的一些改进措施也是很有建设性的,即在目前的体制下,应取消知分报志愿,改为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报志愿更为合理。这些都值得赞许和肯定。

 

    晨雾对秦春华整篇文章最不能认可的是他的那种十分明显的站在名校立场上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比如说,他在谈到“知分报志愿”的第二大弊端的时候说:

 

    “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颠覆性地改变了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考生和高校的关系,由选拔学生变成按分数争抢高分学生,使高校招生变成市场交换。由于已经明确知道了具体的高考分数,考生变成了各高校竞相争取的对象。考生可以凭借一纸分数条待价而沽,和高校进行谈判。谁提供的条件好就选择谁,坐观高校竞相举牌叫价竞争。”

 

    试问秦春华:您所期望的“高招录取过程中考生和高校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定是“高校高高在上,考生任人宰割”的关系吗?凭什么就不能有一个颠覆性的改变呢?学生求学凭什么就不能变成了高校“求学生”?我们期待的应当是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平等关系,虽然目前还达不到,但是这应当是一个努力争取的目标。远的不说,就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几所港校每年在大陆的招生,一方面是港校选择大陆考生,另一方面也是大陆考生在选择港大、港科,还是清华北大的选择。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录取方式。我们纵观欧美大学的录取体制不也是这样的吗。每年大批中国学生走出国门,求学欧美,他们在接受欧美高校选择的同时,也在选择高校。不少学生都是手握多份录取通知书,这难道不是好事吗?仅仅在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一点选择权就大惊小怪,如果一个学生同时握有清、北大、复旦、上交等多份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难道天就会塌下来不成?晨雾相信中国应当会有那一天,也只有到了那一天,中国的高校才算真的走向了世界。

 

    指出“知分报志愿”的弊端是对的,秦春华指出的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去年高招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掐架是因为这个,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放鸽子门”预录取风波也是因为这个。说句实话北大利用这些弊端争夺高分考生的事情也没少干。但是在批评一种错误倾向的时候,不能只站在高校利益的一方。公正地说,“高考知分报志愿”确实弊端不少,但是“考生也终于有了一点点资格来选择高校了”,这恰恰是这种志愿填报方式的难得亮点。而秦春华所反对的,也主要就是这个亮点!

 

  “知分报志愿”确有弊端。我们在纠正弊端的时候,能否保留其中某些正确的和合理的部分,希望相关招生部门多动脑筋。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