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预测篇:预测校线和专业线的方法

      发布于 2014-04-16    已有  人阅读

  大家知道,各地招生录取的规则,尤其是省级招办的投档规则,是精确到以“分”为计算单位的。也就是说,哪怕某位考生的考分仅低于院校的投档分数线1分,省级招办也是不会将该考生的档案投向院校的,因此院校也就不可能录取这位考生。

  因此,高考志愿填报最核心、最关键的难题是比较准确地预测校线和专业线。

  为此,笔者独创了比较准确预测校线的三大方法:两线差加修正值法、分数含金量区别法、分数排序定位法;以及预测专业线的方法:三线差加修正值法。

  当然啦,大家只要掌握预测校线的一种方法——两线差加修正值法,就基本可以“搞定”校线。如果你能掌握预测校线的三种方法,那无疑会更有助于你预测的校线更加准确,被录取的把握会更大。

  两线差加修正值法

  两线差加修正值法是一种既定量又定性,以定量为主,以定性为辅,在定量的过程中结合定性预测当年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校线)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计算两线差,选择适合的波动系数,求出波动分数,再考虑修正因素得出修正分数,即为修正值;最后,用当地当年确定(或预估)的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加上修正值,得出所预测出某学校当年的录取最低分数线。

  一、两线差

  (一)什么是两线差

  两线差,顾名思义就是两条分数线相减所得的差,即每年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线(简称校线)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省线或批次线)之差。如华中科技大学(微博 招生办)2013年在湖北省理工类录取最低分数线599分,湖北省2013年第一批次本科理工类录取控制分数线527分,两线差即为72分(599-527=72)。武汉大学(微博 招生办)2013年在湖北省文史类录取最低分数线582分,湖北省2013年第一批次本科文史类录取控制分数线531分,两线差则为51分(582-531=51)。西安交通大学2013年在河北省理工类录取最低分数线635分,河北省2013年第一批次本科理工类录取控制分数线538分,两线差97分(635-538=97)。依此类推。

  (二)采用两线差的原因及其作用

  之所以要采用两线差,是由于此年与彼年的相同分数,即此600分与彼600分是不能画等号的,也不具可比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年度各科试题的综合难度系数是不同的,不在同一个参照系内,从实质上来说,不同年度分数的含金量是不同的。比如说北京市2005年的理科600分所对应的排序位置是1461位,而北京市2006年的理科600分所对应的排序位置仅是5775位,能与2005年排序1461位相对应的是2006年的650余分;同是600分,可含金量相差50余分之多。再看看对考生录取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就更清楚了:北京市2005年理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为470分,而该市2006年理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为528分,相差了50余分。因此,采用两线差就可以将不同年份的不具可比性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具有可比性的资料。这就使得我们手中的资料,不仅可以作纵向的比较,也可以作横向的比较。

  (三)修正值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修正分数

  修正值法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就是考虑修正因素后得出的修正分数。由于在各地招生的高校众多,而报考的考生更是数以十万计,因此在招生录取中产生的学校录取最低分数线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就造成在有些情况下,除了充分利用10个波动系数的作用外,还必须“考虑修正因素拿出修正分数”。修正分数在修正值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具有减小误差、与波动系数互补以及稳妥保险的作用,而且比较简便可行。

  (四)修正值法中不可忽略的十大修正因素

  在选择采用什么波动系数,以及在求出波动分数、计算预估分数的时候,均有必要考虑需修正的因素。只有全面地考虑了需修正的因素,才可能使所预测的校线误差更小一些,从而更准确一些。需要先强调说明的是:全面考虑了需修正的因素,进行修正的分数一般最大在正10分(即加10分)或负10分(即减10分)以内,非常特殊的情况则另当别论。

  那么,需考虑的修正因素通常有哪些呢?

  二、两线差加修正值法

  (一)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算公式

  现归纳出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算公式如下:

  H=Y+B+Z B=X(1+b) x1=h1—y1 x2=h2—y2 x3=h3—y3 xn=hn—yn

  H…………某校当年校线的预测分数 h…………某校某年的校线

  Y…………某地今年公布的或预估的省线 y…………某地某年的省线

  B…………修正值 Z…………修正分数

  X…………两线差的平均值 x1、x2、x3、xn…………分别为某校某一年的两线差

  b…………波动系数 h1、h2、h3、hn…………分别为某一年的校线

  y1、y2、y3、yn…………分别为某一年的省线 X`•b…………波动分数

  (二)“猜分填报”如何使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

  由于我国的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三种方式:“据分填报”、“猜分填报”和“估分填报”。“据分填报”是考生不仅根据已知的考分,还根据当地所划定的各科类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再根据考生的排序定位来填报高考志愿。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效信息,省去了许多不确定的环节和因素,非常有利于广大考生有根有据地填报高考志愿。

  可是,“猜分填报”是在高考前,在考生对自己的考分究竟是多少、当地当年的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究竟是多少、自己的考分在当地的排序定位究竟是多少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均不太清楚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填报高考志愿。怎么办?只有尊重现实、抓住关键,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经过分析可知,在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中,自己的考分无疑是关键。根据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原则,再加上掌握比较有效的预测高考分数的方法(详见本书第一章),许多考生对自己的考分是可以做到预测得基本准确或比较准确的,甚至有些是非常准确的。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结合考生的排序位置以及“自分差”和“修正值”来预测某一批次的录取参考分数线了。这里当然也必须利用当地区(县)模拟考试的批次录取参考分数线。需要说明的是:

  1.利用区(县)模拟考试排序定位的可行性。虽然区(县)模考试卷的难易程度和高考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多年的考试结果来看,学生排位情况和最终高考排序大体一致。

  2.相对分数定位与考题难易程度的关联较小。因为考题的难和易不是针对某个考生,而是针对整个省(市、区)而言。如果考题难,则考生整体成绩下降,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会相应有所下降;如果考题简单,则考生整体成绩上升,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会相应抬高。

  3.模考参考线与高考划线有误差也关系不太大。这是因为,两线差加修正值法是在决定考生的相对分数和考生的排序定位之后,再考虑批次录取参考分数线的;而此时加上的模考参考分数线,是化解了或者说是排除了考题难易程度这个问题影响的,所以说所利用的模拟考试录取参考分数线与高考后的最终划线(录取控制分数线)有误差也关系不太大。总之,高考的实际难易度与模拟考试的难易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用,模考参考分数线与录取控制分数线有误差也不会影响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用。

  4.几个使用中的情况介绍。

  (1)由于区模拟考试“一模”与“二模”填报志愿参考线的不同,所导致的预测分数线不同,不影响其准确性。如按照2011年海淀区“二模”填报志愿参考线485分计算,预测首都经贸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则为525分。大家知道,同是预测首都经贸大学2011年的录取分数线,可由于“一模”与“二模”的填报志愿参考线相差了50分,所预测的校线刚好也相差50分(预测其他学校也是如此),恰恰表明在所预测的修正值不变的情况下,所预测的校线随着模考填报志愿参考线的高低有所变化,对所预测的准确性影响不大。而“一模”与“二模”参考线相差了50分,则主要是考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所导致的。

  (2)由于区模考志愿参考线,毕竟不等于市录取控制分数线,是有一定误差的,因此导致模考排序位置过高或过低,一般可在±10分以内进行调整。

  (3)北京市其他区县的考生,也可直接引用本区县模考填报志愿参考线;只有在其生源或师资或高考水平有较大变化时,则需要按照所计算的系数及幅度,作适当的增减。

  (4)运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作预测时,一定要注意所用资料的可比性。

  (5)如何运用模考排序定位的方法与对应实例的介绍详见本书第十章254页。

  (三)“估分填报”如何使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

  “估分填报”使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基本依据“估分填报”虽然是在高考后,但是在考生对自己的考分究竟是多少、当地当年的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究竟是多少、自己的考分在当地的排序位置究竟是多少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均不太清楚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填报高考志愿。怎么办?只有尊重现实、抓住关键,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经过分析可知,在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中,自己的考分无疑是关键。根据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原则,加上自己毕竟参加了高考,考得如何心中还是多少有点数的,如果再掌握比较有效的估分方法(详见本书第一章),许多考生对自己的考分是可以做到估得基本准确或比较准确的,甚至有些是非常准确的。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结合考生的排序定位以及“自分差”和“修正值”来预测某一批次的录取参考分数线了。这里当然也需要利用当地招办所预估的批次录取参考分数线。需要说明的是:

  1.利用区(市)模拟考试排序定位的可行性。虽然区(市)模考试卷的难易程度和高考并不完全一致,但从多年的考试结果来看,学生的排位情况和最终高考排序大体一致。

  2.相对分数定位与考题难易程度的关联较小。因为考题的难和易不是针对某个考生,而是针对整个省(市、区)而言。如果考题难,则考生成绩整体下降,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会相应有所下降;如果考题简单,则考生成绩整体上升,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会相应抬高。

  3.省招办预估参考线与高考划线有误差也关系不太大。这是因为,两线差加修正值法是在决定考生的相对分数和考生的排序定位之后,再考虑批次录取参考分数线的;而此时加上的录取参考分数线,是化解了或者说是排除了考题难易程度这个问题影响的,所以说利用当地(或个人)预估的批次录取参考分数线与高考后的最终划线(录取控制分数线)有误差也关系不太大。总之,高考的实际难易度与模拟考试的难易度是否相似、相近等因素不会影响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用,预估参考分数线与录取控制分数线有误差也不会影响两线差加修正值法的运用。

  分数含金量区别法

  一、分数含金量区别法的由来

  笔者开始思考分数含金量的区别方法始于2003年。由于湖北省1999年第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下同)为566分,2000年为561分,2001年则为555分,2002年竟然相同仍为555分,几年之间第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几无变化,可到了2003年则仅有502分,湖北省在2003年是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有一个省重点中学的大部分考生估分在450~500分,估分在500~530分的不太多,530分以上的较少,550分以上的稀少;两年之间考分反差太大,让广大考生及家长都无所适从。于是笔者就想探寻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数含金量区别法因此应运而生。在2004年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笔者正在总结经验之时,看到了来自于200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上的一则消息,其具体内容如下:“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漆权介绍,今年(指2004年,作者注,下同)高考江西600分以上考生达12212人,最高分为723分(满分750分),是历年高分考生最多的一次。能不能扩大高分考生地区的招生指标,让更多考生都能上心仪的大学?全国许多重点高校也作出过努力。前年,北京大学领导为表示对老区的支持,曾许诺:江西600分以上的考生我们都要了。可是,江西领导的回答让他吓了一跳:‘你要得了吗?我们可有6000人!’据江西省高招办介绍,江西高分考生每年都很多。前年(指2002年)600分以上的考生是6000人,去年(指2003年)是近5000人,而今年是前两年的两倍多。”

  笔者猜想北京大学这位领导可能不管招生,再就是只知道北京市的情况,而对外省市区的情况不太了解,不然不会说出外行话。北京大学每年全部的招生计划就是3000余人不到4000人,北大本科生2005年计划招生总数为3845人,就是全部招江西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也不够,因为江西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多达6000人。连呆在学校多年的北京大学领导都被这600分“弄晕”了,以为江西的600分与北京的600分一样稀少珍贵。可见这个问题很值得作为重点一讲,更值得引起广大考生与家长的重视。

  此600分与彼600分之含金量是不同的有区别的。产生含金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每年的高考考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有时是有较大区别的。再加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应对考试的能力也各不相同,还有每年的各省市区报考人数的不同及考试水平的不同,等等。

  江西省2002年600分以上的考生是6000人,2003年是近5000人,而2004年江西600分以上考生达12212人。很明显从列举的数字上就可以看出: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4年的600分的含金量要高出许多,但到底高出多少,有没有精确的算法将其加以区分呢?当然有。

  在告之计算方法之前,再举一个例子。2004年是湖北省第一次高考自主命题,同时也是湖北省第一次高考13240239147/65258589考后据分填报志愿,当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录取分611分,武汉大学的录取分608分(理工类)。据2004年在鄂招生院校第一志愿生源情况统计表(理工类)来看,第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在610分,累计人数有3530 名,到595分累计人数达4588名,到561分累计人数达4939名,而录取计划仅有3214名,从以上可以看出,在610~595分这15分之间挤有多达1374 名考生,也就是说,有1300余名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有误;而在595~561分这30余分里却仅有351名考生,比之595~610这个分数段少很多。武汉大学的情况也差不多,第一志愿填报武汉大学在610分累计人数有2342名,到595分累计人数有3216名,到561分累计达3339名,而录取计划仅有2338名,从以上可以看出,在610~595分这15分之间挤有多达874名考生,也就是说,有750余名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有误;而在595~561分这30余分里却仅有123名考生,比之595~610这个分数段少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考生知道自己的考分,而第一志愿还填报有误呢?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对分数之含金量的区别方法未掌握所造成的。由于华中科技大学近几年的录取分最高是在2001年的593分,故而这些考生,尤其是600分以上的考生会认为,我留有了不少余量,应该没有问题。可如果他(她)们知道了2004年的考分“很虚”,他(她)们是决对不会随便去报的。

  二、此600分与彼600分的含金量区分方法

  这个分是怎样得出来的,此600分与彼600分之含金量究竟应怎样加以区分呢?先请看:

  江西省2005年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545分,文史554分

  湖北省2005年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524分,文史506分

  根据以上所算数据,可以知道:(1)江西省2003年(理工)600分的含金量最高,2005年次之,2002年又次之,2004年最低;同理可知,所有相同分数在不同年份之含金量的区别,余下从略。

  (2)江西省(理工)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4年600分的含金量高;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低;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2002年600分的含金量高。

  (3)湖北省(理工)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最高,2005年仅次之,2002年又次之,2004年最低。

  (4)湖北省(理工)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4年600分的含金量高;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低;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2年600分的含金量高。

  (5)江西省2003年(文史)600分的含金量最高,2002年仅次之,2005年又次之,2004年最低。

  (6) 江西省(文史)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4年600分的含金量高;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低;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2002年600分的含金量低。

  (7)湖北省(文史)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最高,2003年仅次之,2002年又次之,2004年最低。

  (8)湖北省(文史)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4年600分的含金量高;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3年600分的含金量高;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2年600分的含金量高。

  下面给出2006年江西省和湖北省的有关数据,请读者自行加以分析比较。

  江西省2006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550分,文史563分

  湖北省2006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546分,文史545分

  三、采用600分和省线来区分含金量的理由

  这里,作者先回答读者在心里想问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采用600分和本科第一批(或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来比较、分析含金量的不同,其理由如下:

  (4)至于为什么选择600分,这是因为在许多地方,在许多年份里,600分都是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学习水平和考试水平,也折射出了一个地方的高考情结,因此许多地方都将600分作为高分考生的重点保护线。

  (5)由于600分一般均高出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很多,故而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一般不会将其超过(江西省2004第一批本科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理工类高达596分)。

  四、采用分数含金量区别法的作用

  知道了各年之间高考成绩含金量较准确的不同有什么作用呢?由于含金量的不同,此600分与彼600分是不可以相比的,此分与彼分也是不可以相比的,因为没有可比性。当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600分的不同含金量后,就可以知道此600分与彼600分有多大区别和不同,此分与彼分有多大区别和不同,在将其适当予以调整后,就可以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重要数据之一了。

  如江西省13240239147/01065258589换句话说,2003年的600分可相当于2005年的。2005年600分的含金量比2002年600分的含金量。也就相当于,也就可以认为2002年的600分仅相当于2005年的。换句话说,2005年的600分可相当于2002年的。2004年的600分的含金量比2003年的600分的含金量!那么可以认为2004年的600分只相当与2003年的。这样就可以大体相比了,但还不太准确;因为这仅仅是计算得出的理论上的相对含金量,但据笔者的研究经验,从总体上看(个体另当别论),计算得出的理论含金量往往偏高,还应乘上一个系数,使之有所降低,就相对比较准确一些。再结合笔者下面介绍的分数排序定位法进行分析、比较、修正,就更好一些。

  五、系数在分数含金量区别法中的作用

  为什么还要乘上一个系数?这是因为:(4) 大家虽然知道此600分与彼600分之含金量是不同的有区别的,但不知道具体量化比较的办法。(5) 尤其是由于使用了许多年,广大考生及家长都习惯了看绝对数字,并以绝对数字作为填报依据;等等。这些就导致了误差,这就需要具体的情况具体地分析,不同的情况不同地处理。

  分数排序定位法

  一、分数排序定位法的由来及其定义

  由于每个高考分数都对应着相对的排序位置,而相应的排序位置也大体对应着一定的高考分数,只不过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大体相对应的关系罢了。既然可以利用高考分数来填报高考志愿,那么能不能利用排序位置的定位作用来填报高考志愿,来预测高校的投档(录取)分数线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通过排序位置大体对应着的高考分数,找出其作用规律,并运用到高考志愿填报中去的方法,就称之为分数排序定位法。

  二、采用分数排序定位法的重要性

  之所以可以采用分数排序定位法填报高考志愿,是因为:

  1.招生计划在决定了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同时也决定了其排序位置。由于每所院校都是严格按照招生计划(招生名额)进行录取的,所以也会形成由招生计划所导致的考生自然排序位置及其所对应的高考分数。

  2.考生的排序位置比其高考分数更重要、更值得首先关注。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从录取数量角度看,单纯讲某考生高考成绩高或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考生成绩固然重要,但往往决定能否被录取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与这个分数相对应的排位。因为高校的投档过程实际上就是按一定的招生比例从高分到低分这样一个排序的过程。你的档案能不能投到一所高校,就要看你的排位情况和志愿填报的分布情况了。

  3.从考生排序的位置可分析被录取的可能性。由于多年的招生,每所院校的排序位置也是相对稳定的(当然不排除有波动)。比如说北大、清华总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它们的录取分数线总是最高的,排序位置也总是最靠前的。因此,根据当年的招生情况,结合历史资料,就大体可以知道,你的排序位置是多少,被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2005年北大、清华在鄂计划招生理工类分别为49名、95名,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在湖北省普通高考成绩(理科)一分一段表上,排序在前144(49+95)名内的考生都有可能被录取。可是按现行的录取办法,还有一种可能,即排序位置在第50名或其以后的若干名考生可能被淘汰出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排序在前49名的考生甚至更多的考生第一志愿全都填报了北大。当然在实际中,第50名考生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样,第144名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也不是100%。这里虽然只举了北大、清华的例子,但这个方法对其他层次的院校也适用。具体方法请见下文。

  三、高考总分成绩排序统计表及其作用要想掌握分数排序定位法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必须首先会应用高考总分成绩排序统计表。

  (一)什么是高考总分成绩一分一段统计表

  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参加高考的所有考生的个人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一分一分地排列出来,并标出每一分数段的考生人数以及逐分累计后所形成的考生人数,所形成的表格即为高考总分一分一段统计表。有些地方还将考生可加分投档的分数合在一起一并公布,也就是说考生总成绩中含有政策性照顾分值。目前各地一般将总成绩分为文史类和理工类两种分别予以统计公布。

  当然,有的地方不是按一分一段而是按五分一段,有的甚至按十分一段乃至几十分一段予以统计公布。其使用方法与原理是一样的,但作用却各不相同。高考总分成绩一分一段统计表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对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参考作用最大、最便于考生参考利用的是一分一段统计表。

  四、猜分填报如何排序定位

  考生的高考竞争力由六大要素构成,但主要表现在高考分数及由分数决定的排序位次上。由于有些地方第一、二批次(即重点批和本科批)是考前猜分填报志愿或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故而考生只能够对自身高考竞争力进行预估定位。

  之所以能够预估定位,是因为:通常来说,在高校招生计划、考生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一所中学、一个区县、一个地市的考生录取比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起大落的情况不是很多。因此,可以根据考生平时在学校的成绩水平以及高三下学期的调考、联考、模拟考(约五次大考,各地有所不同)成绩在区、县、市所处的位置来推断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位次。具体步骤是:首先,看所在中学在全省处在什么位置,是省级重点中学还是市级重点中学,或是一般中学,所在中学近三年各批次录取率大体在什么水平,等等。

  其次,看考生本人在学校全体考生中是什么位置,是特等生、优等生还是较好生或是一般生等。弄清上述情况后,考生的位置大体就清楚了。再次,结合高考前猜分、高考后估分的情况:是比平时好还是比平时差?如果是比平时好,好多少?如果是比平时差,差多少?最后,再进行六大要素综合分析,就可加以修正确定了。

  五、估分填报如何排序定位

  1.依据平时成绩定位。(与“猜分填报”相同)

  2.依据模拟考试定位。(与“猜分填报”相同)

  3.依据高考估分定位。

  (1)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一致(即大体相同或相近)时,是比较好办的,依据平时成绩定位及依据模考成绩定位都可以,只要稍作调整就行。但这样的情况毕竟不是大多数。

  (2)当高考估分与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平时成绩不一致,甚至差别较大时,怎么办?笔者建议采用定位修正法,即用平时水平和模考成绩进行定位,再用高考估分成绩加以修正后确定。由于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时间只有几天,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将从学校到各区、市的估分成绩都统计出来,再加上考生估分的稳定性差、波动性大,少的相差几分,多的相差几十分,因而准确性、可靠性都较低,故用来修正比较适宜(高考发挥失常者除外)。

  (3)关于录取控制参考分数线。对各省级招办或相关部门所预估的各批次(一般多为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参考分数线(以下简称录控参考线),大家都非常重视,这是应该的。因为这个录控参考线基本是当地招办组织专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度系数认真分析并与往年作比较分析,再结合对当地重点中学考生估分情况的统计分析后综合得出的,可信度非常高(或者说颇具参考价值),即便有误差,一般也不是太大。

  因此,既可用其来修正定位或者说再次定位,也可直接运用于两线差加修正值法中。但是,也不可完全不加分析就照搬照套;如有疑问,一定要根据自主的原则加以调整和修改。例如,2009年辽宁省20余所重点高中预估的录控参考线是:理科一本在520分到525分之间,而文科一本在530分左右;辽宁省32所示范校所预估的录控参考线是:理科一本线约为515分,文科一本线约为535分。上下浮动约为5分。

  对于理科一本录控参考线,由于预估比较准确,误差不大,没有什么异常反映。而文科一本录控参考线就不同了,有好几位沈阳的考生根据自己正常的估分,结合录控参考线,对初步选择的学校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比依据平时成绩和模考成绩定位选择的学校要高出1~2个档次,以前这些学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于是,在实施平行志愿的前提下,本着既稳妥、留有余量又不放弃希望的原则,再按照学校损失专业补的思路,将文科一本录控参考线从535分提高至555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全面分析当年的招生计划与考生人数的增减,以及当年考生整体竞争力的变化等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考后“据分填报”的考生,就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成绩已知,录取控制线已晓,排序位置已定,只要再进行五大要素的综合分析即可。不过离完成高考志愿填报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三线差加修正值法

  一、什么是三线差

  三线差也是笔者自创的名词,是指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线(专业线)与院校录取最低分数线(校线)之间的差(简称专业差)加上院校录取最低分数线(校线)与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批次线)之间的差(即两线差)。由于事涉三条分数线,故谓之三线差。如武大2003年哲学基地班(专业)录取分543分,武大2003年校线527分,即有543-527=16分;武大2003年校线527分,湖北省第一批次线502分,即有527-502=25分;16+25=41分。这就是三线差!或者直接用专业线减去批次线,即543-502=41分。

  二、如何运用三线差加修正值法预测专业线?

  填报高考志愿一般是首先预测校线,然后预测专业线。既然已经运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预测了校线,那何必不拿过来用之?所以,运用三线差加修正值法预测专业线时,可以直接用备选学校上一年的专业录取分减去备选学校上一年的校线,再加上用两线差加修正值法预测校线之方法预测得出的当年学校录取分,最后经过验证、修正即可。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