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在什么情况下会给考生打电话?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10-09-16 已有 人阅读
据今天(
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自愿放弃录取”。那么什么叫“自愿放弃录取”?高校录取考生都会给考生打电话吗?什么情况下会给考生打电话?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存在什么“操作失误”造成考生牟平险些“落榜”?虽然事情已经圆满解决了,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也不愿意再说明具体是什么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就上述几个问题从高校招生规则的角度分析一下。
高校录取的时候是由高招办根据高校的招生计划和提档比例,将所有填报该校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队进行投档,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就是提档线。第二步高校再根据自己招生章程规定的专业录取规则,参照提档考生的多个专业志愿进行专业录取,如果考生所有填报的专业都不能录取,而考生填报了服从调剂,高校则会尽量将考生调剂到尚未录满的其它专业;如果考生没有填写服从调剂,高校则可以将考生退档回到高招办,继续下一个高校志愿的录取。
如果仅从上述招生规则看,无论录取,还是退档,都没有哪个环节需要高校给考生打电话。严格按照上述规则录取考生,牟平怎么会接到两所高校招生办老师的电话,通知其已被录取,并要求他确认呢?高校直接录取不就完了吗?事实上,高校在大多数情况是不会给学生或学生家长打电话,但是也确实有一些情况下,高校会给学生打电话征询意见。这样的电话沟通是好事情,对考生,对高校都有好处。那么,高校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给考生/家长打电话呢?
1.考生分数很高,但是专业志愿填报不合理。如果严格按照考生填报的志愿,高校不能录取,而考生又没有填报服从调剂。高校认为就此放弃比较可惜,愿意帮助其调剂其它专业。这种情况高校可能会打电话征询意见。例如某年有一位高分考生填报了某名校,因为认为把握很大,只填报了一个专业,还不服从调剂,而那个专业不招色盲考生,这位考生刚好就是色盲不能录取。后来高校通过电话征询意见,将其调剂到另外一个专业。
2.高校新建的专业项目宣传不够无人知晓爆冷门。考生达到了提档线不服从调剂,但是分数并不太高,按照常规规则肯定退档。高校这个新专业项目缺人必须在降分二次提档才能招满。这种情况有可能打电话征询考生意见,愿不愿意去新专业?
3.现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于收费高于普通专业,所以一般都要求“不报不录”,只录有志愿的考生。没有填报该专业的考生,即便服从调剂也不会被调剂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生源不足的时候,会给一些准备被退档的非志愿考生打电话征询意见,给其再多提供一次选择机会。
4.一些专科、三本,甚至二本学校,每年开学之后都有一些学生由于对学校或者专业不满意没有去报到。所以这些高校为了提高录取学生的报到率,在录取的时候常常主动给一些分数相对较高的考生打电话要求确认,提前给考生“放弃的机会”。如果考生在电话中不确认,说明他不喜欢这个学校/专业。这时高校就会放弃这位考生,宁愿用这一个名额录取另一位分数更低的考生。这就是所谓的“自愿放弃录取”。
从上述几种情况来看,高校主动给考生打电话,一般是一种对双方都互利的事情。对高校来讲,会使其更合理地完成招生计划;对考生来讲,实际上是多了一次选择或者放弃的机会。因此晨雾每年都提醒考生家长,在高招录取未落定的那关键的几天,尽量不要出远门并且保证通讯畅通。虽然高校不一定会给你打电话,但是你必须时刻准备接到高校的电话。
既然打电话是个好事情。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川考生牟平的父亲在接到高校电话的时候,当即回答:“愿意到该校就读。”为什么还会险些落榜呢?高校究竟存在什么“操作失误”呢?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我们推断高校可能出现的失误十分简单,工作人员每打完一个电话,肯定有把电话记录的结果记载下来并分成两类:一类是考生确认愿意就读该校的,另一类是确认放弃该校的。工作人员某一个环节出现了一个低级错误,将考生牟平“错划”在放弃该校的考生群体里作为“自愿放弃录取”退档了。所以才出现牟平又被第五志愿学校录取的尴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