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没有记不牢的知识

来源:转载    作者:杨章伟    发布于 2010-10-11    已有  人阅读

假期里,与一学生家长交流时,特别感叹她孩子记忆力之差,不知道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希望得到我的帮助。
  记忆力,是学习的必须具备本领与武器。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最好的存储器?应该说没有记不牢的知识,有时只是想不起来或想得不准确,所以我们得想办法理解记住更多的东西,让其更准确、更牢固、更持久。
  然而,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增强学生记忆效果,仅靠感官的量的叠加是远远不够的。不断的机械重复的刺激,反而容易使感觉器官陷于疲惫状态。所以,有必要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提升记忆效果。
  其实,据我所知,她的孩子并不是她认为的那种,可能是在学习上劲没用足,学未得法,记又不准,练习不够的那类学生。现介绍提升记忆效果的八类三十二个关键词,如果能够很好地部分或全面地利用和运用,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一、身临其境,形象记忆
  情境--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制造和创设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者气氛后,才能形成深刻印象。联系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学习内容结合、联系,将枯燥的知识,注入生活的气息,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图形--根据人的左右脑的生理特点,综合东方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的优点开发出来的高效记忆方法。形象--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地把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让它们以一种直接感知的形式再现,可以极大地提升记忆效果。

  二、趣味联想,创造记忆
  歌诀--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使记忆的知识或材料,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利记易通。兴趣--是有意激发对记忆材料的兴趣。联想--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脑中想起的一件事而引发对另一件事的想象。游戏--游戏能够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积极的思维,同时又能够充分挖掘记忆的潜能。

  三、边做边学,实践记忆
  争论--通过与他人针对记忆材料进行争论,使精力高度集中,借以强化记忆。实验--在有趣的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从中深刻理解、验证和掌握新知识。实践--通过动手动脑,实际应用、掌握和记忆所学知识或识记材料。随时随地--在生活中做有心人,随时记,随地记,既节省了时间,又同生活联系起来,在形象直观中牢记相关知识。

  四、条理清晰,逻辑记忆
  有序--有意识地记住其中各部份的顺序,通过对顺序的理解,来完成整个记忆过程。层次--把需要记忆的知识按某种顺序或定义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层次来进行记忆,能记得更简便、牢固。系统--及时将需要记忆的知识间的关系、层次弄清楚,再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比较--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识记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异点与相同点,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五、概括浓缩,理解记忆
  概括--对识记材料充分理解、分析,进行系统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归纳--先把识记内容按照不同的属性、类别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属性。知识结构图--用字词、数字、线条或其它符号组成图或表格,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材料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理解--把所要记忆的知识、材料,先进行积极的理解、分析,然而再背诵、记忆。

  六、勤能补拙,反复记忆
  重复--对于那些因健忘而导致记忆出错的学生,可采用把记忆内容连续重复或者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的方法。改错--从别人或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 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来加深对知识的准确记忆。尝试回忆--将学过的知识内容经常、及时地进行尝试回忆,然后在回忆过程中 不断考查自己。背诵--对客观事物按照固有次序,分清主次,毫无遗漏地记忆,虽然有点,但很有效。

  七、加深重点,强化记忆
  限时--先明确记忆的目标和数量,限定时间快速记忆。重点--记住重点知识,有助于理清知识的脉络,这样才能思路清晰,节省时间和精力。红色标识--它能起到提示、示意、指示、识别、警告,甚至命令的作用,使记忆系统更加敏捷。首次印象--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强度、精度、深度和广度,可以提高识记的效率。

  八、读写并用,集中记忆
  阅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大声念诵、细细精读,会深深地刻在大脑中。烂笔头--用笔记、摘录等形式记忆识记材料,在借助手写和大脑思考的同时,还会因为有形的储存而使忘记变得更准确、持久。五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和心到,充分调动人体器官,学思结合。集中精力--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他同时便离开了其他事物,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他会对此记忆深刻。

  以上说的仅是记忆的方法,但读书,不全是用来对付考试的。正如杨澜所说: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终会忘掉,但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请相信一个有爱心,一个有了想法就去行动的孩子,只要愿意并努力,谁都可以创造神奇与美好!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