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辅导:透过“题眼”走进文章灵魂深处

来源:转载       发布于 2010-12-05    已有  人阅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总是百般斟酌文题,以取得给人强烈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从阅读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则可以通过读题识,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和主旨,实为一种提高阅读效率的良好方法。

  就阅读文章来说,立足文题分析,可以整体把握全文,提高阅读效率。既然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透过这双眼睛就可以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把握文章的主旨。最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题多为给文题的文本,如2008年的《灯笼红》、2009年的《专家与通人》《春声和春深》、2010年的《笔墨的超越》《天目山》等。如果我们学会读题析文法的话,则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得分率。

  方法1根据文题进行辨体阅读

  一般来说,文题反映了文本的文体特征,藉此可以进行辨体阅读,即根据该文体具有的一般特点进行有程序的阅读,如议论文的阅读程序可以固定为题目、作者、出处、中心论点、主要论据、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专家与通人》一文的阅读。这是典型的“AB”(并列关系)文题,类似的课文有《爱因斯坦与艺术》。这种文题的文章一般是先说A再说B最后说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间关系是文章的重点,对议论性文章来说就是论点。考卷上虽没有一道题目是考中心论点的,但它对理解文本至关重要,而且对第4联系上下文,为第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和第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的解答有直接影响。文章先说专家,再说通人,最后一段说两者的关系: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表转折,说明重点在本句;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句,符合论点的表述特征;作为主语的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是由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构成。由此可以推知,第4题应首先从并列角度来思考,再结合语境分析即可确认;第5题的答案应首先从说通人的部分找,然后才是从与专家对立的关系角度寻找。

  方法2依据文题进行猜读

  即根据对文题的分析,猜想可能要写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印证和修正,这样将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相互对照阅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笔墨的超越》,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可以这样解读:文题是偏正短语,其重点在中心词超越;表限定的笔墨是从两个方面予以限定,有共同特点;笔墨作为创作的物质手段,要超越就只能是进入精神层面,这与笔墨的作用相吻合——用笔墨进行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依此猜读,可以准确把握文本,提高答题效率。如第4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_____”的解题思路,应当从情感、态度、思想等精神层面思考,再结合语境分析。

  方法3“读题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从取题艺术的角度看,读题析文还可以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如《告别权力的瞬间》中的瞬间是具有震撼力的,令人回味无穷。它将难忘定格,成为永恒,使华盛顿领袖与公众一致、伟大与平凡统一的境界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瞬间的扫描里,我们得以一览那朝霞般照耀在华盛顿身上的光辉。再如《天目山》。文题是山名,也是地名;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追忆中的先烈牺牲之所,也是现实中我们全家瞻仰之地。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的见证,天目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显然,天目山寄寓了作者的深情。这在第12段有明确的交代: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洌,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此处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不仅交代了天目山得名的由来,更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他在诘问苍穹,实质是他们在诘问我们,是历史在诘问现实:理想,今天你还有吗?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的忧思,又是对理想、信仰的坚守的表白。如此,则可以解答第1212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_____”了。类似的还有《灯笼红》,这一类文题取以地名、物名或人名,不论是作为写作对象,还是作为行文线索,或是作为象征物,都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需要透过其把握其

  读题析文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阅读。《九疑山图记》中的透露了文体为说明文的信息,而不要把文章当作游记来读了。(作者:市十中学任其斌)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