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越来越市侩、庸俗的教育
来源:转载 作者:杨章伟 发布于 2010-12-06 已有 人阅读
也许是女儿也处于升学阶段的缘故,无意间就会注意到许多招生广告。广告者似乎特别钟爱“最著名的”、“教育奇迹”、“全市第一”、“文理状元”、“北大清华”、“国际桥梁”、“火爆招生”...语句,一种浮华的词语和夸张的表达!但不知怎么越看越像“牛皮癣”广告,越看越像“狂人说梦”。作为教育者,心中有阵阵的疼痛感,“每一个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都是悲凉的”(张贤亮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随着品牌意识的加强,不少学校的路线图是“做大、做强”。几年后,“做大”倒是完成了,“做强”却是久未见效。在久攻不下的情形下,急着就使用最后一招:“生源”大战!一心想将天下优生集于一校,靠那可怜的几个“北大清华”挣面子,不惜数以其他大多学生的发展为代价--一种市侩的庸俗的教育模式!一如巴蜀某中学,采用十万奖金将尖子生招来,最后沾沾自喜地称:“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今年高考北大清华录取四十余人!”
读一读某自称是“巴蜀大地最著名的”外国语学校(老实说,我认可成外!)的招生简单,其“广告味”如同某药品在电视里告诉我们的:如何让健康人很健康,如何让身体棒棒“你好我也好”,如何歇斯底里保证你长生不老。更庸俗的是,还使用模糊词语去糊弄考生和家长,如“08年上北大清华累计人数13”请你猜猜贵校08年上北大清华人数多少?其实是3人;再如你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看过贵校的《王小二》节日吗?明白人都知道,那是一般意义的“央视春晚”,是央视少儿春节晚会。够很的!不知所谓的“名校理念”的校训“向上、向善、求真、求实”是如何理解和贯彻的?
百姓们都巴不得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家长们都“望子成龙”心切,连这样“著名”的学校都被逼疯了。不惜采用此下策来对付孩子和家长们,不惜亵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可以这样理解,学校的一切都在影响学生的思维。其传达给学生的所有信息,都可以成为一种明示或暗示,很多影响学生思维的信息,至今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广告中宣传哪几个学生考入名校,哪几个学生奥赛获奖,哪几个学生成为状元。其中能够占多少比例呀?是6000分之几?还有那么“平庸”的学生的教育和前途呢?立足教育本身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朴实大气的作风哪儿去了?就凭精于雕虫小技的宣传就可以造就名校的风范吗?
我知道那些捍卫学校声誉的同行们,是如何在工作或内心中挣扎;我又知道同行们对不惜采用贬低同伴来抬举自己的手段是如何的不屑。明白人都知道,他们似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地迷失了。可恶的是,他们还头头是道、得意洋洋。
有良知的教育家、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一线从业者们,我们都会明白这样市侩、庸俗的教育后果是什么吧!谁来拯救这市侩庸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