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被疑不公招偏才难行 特长生进名校成个例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于 2010-12-14    已有  人阅读

中国教育“唯分数论”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当清华、同济在自主选拔时宣布“低于一本线招生”,是否真能形成不以“分数论英雄”的示范效应呢?答案是否定的。

质疑声中 招偏才难行

2008年,清华大学曾经试水“钱钟书”模式,学校给予宜昌才女蒋方舟加分60分,尽管学校6名教授讨论一致认为蒋方舟文学才华突出,加60分无可厚非,但引来社会一片质疑声。此后,尽管清华一再强调吸收偏才,但类似的举动仅出现一次。

今年,复旦大学原本准备录取“博雅杯”一等奖获得者孙见坤。复旦历史系专家对孙见坤有极高评价:“他对《山海经》研究,已经超过研究生(论坛) ,具有独特的天赋。”然而,孙见坤高考成绩低于一本线6分,复旦最终只得放弃。

软硬标准 左右都为难

“不以分数论英雄”,是自主招生最主要的一个规则。世界一流大学,像哈佛、耶鲁都将笔试分数当参考,决定是否录取的是面试成绩。可是,靠几个考官和学生聊聊天,就决定了考生的命运,靠得住吗?有标准吗?公正吗?出于种种顾虑,有人站出来大叫:根据本国国情,高考分数的硬标准不能逾越。有专家指出,中国的诚信体系尚未确定,高校自主招生未完全透明,因此,中国的大学想要完全抛开分数招生,恐怕不现实。所以,部分高校提出“低于一本线录取”的做法,也许只能是极个别的案例。记者 张炯强

采访手记

自主招生依靠分数,有人批评;扔开分数,有人怀疑;那么,又该如何完善自主招生呢?有评论认为:“有朝一日,北大、清华不再‘抢状元’了,高考制度改革了、教育理念进化了、选材标准拓新了,教育不再‘以考为本’了,素质教育也就能实现了,我们拥有一流人才和一流大学的梦想也就能实现了。”只是这个“有朝一日”,恐怕要过很长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高中里,许多优秀学生已经无法等待。记者在沪上几大知名高中了解到,这些学校里的尖子生报考国外大学已越来越多。即使参加高考,许多高分考生面对北大、清华和香港大学同时招生,越来越多选择香港大学。当我们的大学组建联盟“掐尖”时,真正的“尖子”正在远去,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名校校长们是否已经看到了这个形势?(新民晚报)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