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招偏才怪才何苦拿标准说事

来源:鲁中晨报    作者:张良图    发布于 2011-01-25    已有  人阅读

北京大学招生办23日开始对2011年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北大招办负责人首次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

据1月24日《青岛日报》

 

在北大的回应中,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偏才怪才标准的。用北大的话来说:“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很难给出明确的标准。”但在笔者看来,不招偏才怪才纯粹是教育理念、胸襟气度的问题,不招就不招呗,何苦要拿标准来说事呢?

不招偏才怪才,言下之意招的是不偏不怪之才,甚至是全才,不是全才相信北大一定是不会招的。可什么是全才呢?全才有标准吗?恐怕全才的标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给予准确界定”吧?不招偏才怪才是因为没有标准, 按照北大的“逻辑”, 全才岂不是也不能招了?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属自主招生范畴,众所周知,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本意就是,要把招生的权限下放到高校,让高校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偏才怪才没有标准,而这不正考验高校自由裁量的“智慧”吗?岂能拘泥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因噎废食不招偏才怪才了?

按笔者理解,高校自主招生本来就是,为了能够在高考之外开辟一条新路径,旨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外重新打通一条“管道”,把考生中的偏才怪才也吸纳到大学教育的体系中来。不招偏才怪才岂不有违自主招生的政策初衷? 那不等于提前来一次“高考”吗?提前来一次“生源”争夺战吗?

事实上,包括“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内的高校自主招生,早就沦为了一种不折不扣的“掐尖”游戏。别拿标准说事,谁不知道高校自主招生其实有一条最核心的标准就是“分数”呢?如果“分数”不拔尖,“成绩”不突出,其他方面“素质”再好,“能力”再高,都是白搭!目前的现状是,北大不鼓励招偏才怪才,中学更不敢把偏才怪才往上推。

不是偏才怪才没有标准,而是自主招生的政策已经跑偏,传统的大学精神已经式微。连区区几个偏才怪才都容不下的大学,又何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呢?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