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校信息库>高校概况
  • 类型: 综合
  • 隶属于:教育部 - 211工程 - 985工程
  • 国家重点学科:37个
  • 院士:68人
  • 博士点:181个
  • 硕士点:198个

清华十大核心举措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重视教育质量,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清华大学一贯的办学目标和传统。多年来,清华大学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理念,根据“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摸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诸多举措中,十大核心举措引人注目。

  举措一: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在本科生中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氛围;提供科学高效的研究型教学支撑环境。为贯彻研究型教学理念,清华自2001年开始推行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02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等一系列做法。

  举措二:强调多样化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因材实施教。清华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希望把研究型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制定特殊的培养途径,使他们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要求学校既能提供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学习资源,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成才路径。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校还要着重选择一些特别拔尖的学生因材施教,比如举办数理基科班、化生基科班、软件科学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等,开展定向生培养,重新开设校内的二学位等,目的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营养套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去自主选择。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专门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增加特殊训练环节,包括提供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更多资源。学校还努力把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送到名校,跟随大师在活跃领域学习,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学术最前沿,最终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举措三:以精品课带动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清华大学历来重视课程建设,1986年开始评选一类课,2001年设立并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3年在全国率先推出“新生研讨课”,2005年扩展至专题研讨课。2007年3月,又在全国第一个推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自2003年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选以来,清华有42门国家级精品课,58门北京市精品课,105门校级精品课。

  举措四:推动名师上讲台,营造教书育人浓厚氛围。清华特别强调: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是培养学生,教师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名师上讲台在清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校长顾秉林院士从2003年起即带头给大一学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亲自给本科生讲理论计算机科学课程。一批院士、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等名师都亲自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做科研。

  举措五: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清华实践教育传统优良、形式丰富。清华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实践教育主线,确保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线,并使之成为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探索出在六年制或五年制的长学制下增加实践教学时数、让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1985年创立三学期制,增加了5周的夏季学期。1987年学校将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必修环节,还有就业实践、暑期实践、博士生报告团等。2004年清华召开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围绕“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题,经过一年的大讨论,2005年最终形成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实践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举措六: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清华实施国际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中外合作培养、资助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设立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举办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派出交流等措施,为拓宽清华研究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

  举措七: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清华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增强学生科研素质。如1996年在全国率先推出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1998年推出的“挑战杯”已发展成全国性赛事,学校也形成的以“挑战杯”科展和创业计划大赛为代表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覆盖全校主要学科群。清华还设有“种子基金”引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基金”、“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博士生论坛等为博士生深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开拓国际性学术视野、出高水平博士论文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截至目前,清华共有6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列全国高校之首。

  举措八: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清华开展的教学质量的“五维评估”,即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学生评估、向本科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授课教师自评等评估保障体系已规模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04年春季全面实行网上评估,使学生畅所欲言。同时清华还通过加强对研究生导师进行定期的招生条件审核,实行论文隐名评审等举措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举措九: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953年清华开始推行的辅导员制度至今已有54年历史;199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素质拓展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学生社会工作岗位锻炼计划”;100余个社团协会涵盖科技、体育、艺术、人文社科和公益五大类;学生广泛参与“马约翰杯”体育赛事、新生赤足运动会、研究生轻体育运动会、研究生体育俱乐部联赛等系列体育活动;近几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清华参赛人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学校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的人数已突破6000,居北京各高校之首。

  举措十: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清华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丰富和图书资源、面向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与环境、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清华网络学堂”等教学基础设施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编辑 文清)

  让学生从优秀教师的学养中受益

  ●新闻中心记者 程曦 

  2005年初,“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敲开系党委副书记崔爱莉的办公室,表达了自己希望担任级(班)主任的心愿。一个月后,如愿成为4字班年级主任的李景虹编拟了20多个科研题目,引导同学们的科学兴趣,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响应与好评。

  “这些题目充分反映了李老师的科研思想,对学生的成长也很有好处。但他事先要进行大量文献调研,事后还要花很多时间和学生讨论。”讲起这段往事,崔爱莉由衷钦佩李景虹的工作热忱。

  事实上,清华化学系正活跃着一批像李景虹这样的优秀引进人才。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正是在各自领域大有作为的时候,教学、科研工作也相当繁忙。但是,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热爱,他们积极响应系里的号召,不约而同地投身到实验教学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

  老一辈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退休后,实验课程一度成为化学系教学的薄弱环节。师资力量不强,实验讲义老化,实验器材陈旧……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有鉴于此,在学校大力推动教授上讲台的大环境引导下,化学系着手对实验课主讲教师队伍进行结构调整,重点吸纳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中青年人才。现在,引进人才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课程负责人中占了2/3,其中包括3名“百人计划”入选者和两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这些学术骨干很快为化学系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他们将自己在理论课教学和科研中获得的新进展、新方向、新技术提炼并融入到实验课中,力求达成实验与教学的统一、实验与科研的统一;主持更新了实验课程体系,全面修订了实验教材。目前,化学系已有4本实验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教材计划,两本教材进入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化学实验系列教材;延长了实验中心的开放时间,加强了实验内容的延续性与综合性,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很大提升。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化学系学生技压群雄,一举夺得团队第一名。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理念上。实验数据是否完美不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尺,老师们更着力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担任仪器分析实验课程负责人的李景虹特别强调:“规范的培养也很重要,这也是一流大学应有的过人之处。”为此,他在组织编写《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教材时,对实验预习、实验方式和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具体要求都进行了专门描述。“这都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感悟。”李景虹如是说。

  让学生从优秀教师的学养中受益,从而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这正是化学系任用引进人才担当实验课程负责人的初衷。系党委书记尉志武教授这样概括道:“育人,学术骨干要上第一线,‘大教授’必须参与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这些学术骨干参与的不仅仅是学生业务素质的培养,他们还积极承担起级(班)主任的职责,对学生进行更直接的专业引导和关怀。早在2004年初,化学系就提出全面加强级(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思路。理科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尽早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的重要性,因此特别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级(班)主任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学术水平高、科研经历丰富而在学生中拥有较高威信的优秀引进人才自然又成了级(班)主任队伍的合适人选。巧的是,这些老师对级(班)主任的工作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文章开头李景虹老师的故事就是一例。双方一拍即合,经系务会讨论通过,由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希担任5字班级主任,“百人”计划入选者、副系主任石高全担任6字班级主任,班主任队伍中也补充了不少年轻的引进人才。

  对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这三种角色,化学系有一套明确的分工定位:级主任重在引领学术方向、提前引导优秀学生,学生思想上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则由班主任、辅导员来处理。按照这样的定位,几位级主任精心准备了翔实有趣的专业报告,为学生展现化学学科发展的全面图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认真设计学科介绍、专业引导等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他们还通过分小班座谈、email交流、单独约谈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每学期至少三次的学生工作交流会,老师们从不缺席,会后的分年级讨论,他们也总要热烈地谈上一两个小时。

  除了引进人才,北京市名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艳梅教授,“学术新人奖”获得者席婵娟教授等优秀教师也先后承担了级(班)主任的工作。级(班)主任的新身份拉近了这些“学术明星”与普通学生的距离,许多学生开始大胆敲开他们的门或是发来email,表达自己的学术想法和提前参观实验室、参与组会的愿望,这让老师们备感欣慰。

  化学系将级(班)主任的工作量定为一学期32个学时,很多老师付出的心血还远不止这些,但他们乐在其中。李景虹表示,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双方的共同进步。张希也说,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并“放大”自己的兴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就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收益。

  过半本科生参加研究计划 52个国家实验室开设科研选修课

  清华为本科生定做“营养套餐”

  中国教育报 2007年04月04日 杨晨光

  本报北京4月3日讯(记者杨晨光) 记者今天从清华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3月,清华在全国率先开设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大型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截至目前,涉及全校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开课。

  清华大学近年来坚持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摸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经脱颖而出。

  据了解,清华自2001级起全面实施新培养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左右调整至170左右,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目前来看,多样化的“营养套餐”初见成效。据介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对增加,平均选修学分达到190,参加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的比例也有较大增加,先后有上万名学生参加了4600多个项目的研究,本科生参加这一计划的比例已经超过50%。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学校在本科生中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因材施教,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清华大学副校长汪劲松如是说。

  “实验室科研探究”选修课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位实验室,以科普语言和各种直观形式全方位展示科研过程。学生每学期可选修8个不同院系的教学单元。截至目前,涉及全校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参与开课,涵盖理、工、文、医等领域。已有650余名本科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修了该课程。

  给智慧以燃放的空间—清华大学创新教育的启示

  编者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多次强调加强自主创新。高校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摇篮。清华大学多年来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他们的创新教育本身就创意十足,能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

  创新是什么?“创新是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这是清华人的回答。

  阳春三月,处处洋溢创新激情的清华园又多了一道创新的“风景”——四人一席的小方桌,轻松的氛围,清华科技园阳光餐厅“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的第一课上,100多位怀揣创业梦想的清华学子在专家的讲解中,开始了迈向创业的第一步。这是清华首次把具有10年历史的创业大赛与课程结合起来,并以清华科技园为实践平台,成功推出创新与创业课程。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名师上讲台、加强实践教育——多年来,清华成功推行了多项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取得显著效果。近来,以培养大批拔尖人才为己任的清华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连出“重拳”,令人瞩目。

  课程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获得清华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开设的“未来企业家之路”课程第一名的CoolBar团队,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计划书大赛”中,作为唯一一支由在校学生组成的团队登上了冠军宝座,这使清华大学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建设初见成效。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高建总结说,创业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系列创新与创业课程正是希望通过独特的授课方式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现提供机会和一定条件。

  在美国哈佛、斯坦福、MIT等知名高校,完善的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生长出了如Google、Yahoo、SUN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而在国内,这一课程建设仍显薄弱。

  目前,在清华13门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未来企业家之路”,吸引了全校28个院系的学生。担纲课程主讲的教师既有风险投资家、创业成功者代表,也有微软、清华科技园等企业高管,还包括科技部等部委高层官员。在这样的课堂上,从政策到专业知识到实践经验一应俱全,而授课者的自身经历及与他们面对面的机会,更是学生受益无穷的财富。

  “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课程则采用国际创业教育中最佳的授课方式——互动式、参与式和体验式。课程配备了11位创业导师,学生可自行选择,并将不断得到创业导师在创意、团队合作、创业计划等方面的指导,还将参观创业导师所在企业,理解创业过程的实际问题和经验。“这门课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和合作力。在整个课程中提倡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专业精神。”高建说。

  仍然在三月,一门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先河的课在清华园开讲——“实验室科研探究”。让本科生在名师的引领下感受科研,这是清华探索新型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又一重要举措。

  “我想知道如何做科学研究,这门课给我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的机会”。化工系一位大二女生选择了六个院系的相关教学单元,她对这门全新的课程充满期待。按照学校的安排,这门课在清华全校筛选出22个院系的52个国家实验室,组织学生轮流到相关教学单元实验室,由高水平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科普语言和直观形式全方位展示科研过程。

  “这门课把不同老师、科研成果集结在一起,学生自由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学会科研项目是如何提出的、做出的以及如何解决的,更教给学生做科研的过程和思路。”清华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傅水根教授深谙其中要义。“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过程”,负责该课程组织工作的卢达溶教授说,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更能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走在科学探索的大路上

  胡剑,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中心2002级博士生。2006年,这位26岁的年轻人刚刚开始的科学之路已是硕果累累——在导师指导下一直执著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的他,已发表4篇SCI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并以出色的研究工作获得该年由德国和瑞士两国驻华使馆共同颁发的“爱因斯坦奖”,还有清华给予学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谈及成绩,胡剑强调了两点:一是导师科研精神的言传身教,二是清华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参加高水平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

  支持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部分——支持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博士生自主创新等多种举措,使越来越多的清华研究生有更好的条件提升科研素养,拥有更加广阔的学术视野。

  清华大学物理系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每年都要举行研究生主办、研究生主讲的学术会议,胡剑是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导师的推荐和学校的资助下,胡剑和他的同学能够有机会参加在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召开的学术会议或者是短期交流访问,向国际同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国际一流学者就天体物理的前沿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

  从2001年起,清华专门设立了“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资助博士生走出国门,参加所在领域的国际会议,2001-2006年间,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出席国际会议的研究生超过1000人次,其中376名博士生在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术会议上一展风采;清华还为支持博士生创新设立了专项创新基金,“十五”期间共有92项课题获得资助。

  此外,清华还注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提高科研素养。在重大项目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科研攻关中,就有124名清华研究生的贡献。如,计算机系的博士生任罡在导师吴建平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被定为该项目4大创新成果之一。

  “作为一名普通的博士生,导师安排我参与到CERNET2这样大的项目中,使我的科研工作能够和国家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和大网的实际运行相结合,和国际标准化的前沿工作相结合,给了我非常难得的机会。”

  国际化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清华力学系2002级博士生徐志平,在导师的引领下曾先后3次到德国马科斯布朗金属研究所和香港大学做短期学术研究。“我们正在做的纳米机械电子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国际上的前沿问题,这样的研究方式对我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和拓展学术视野非常有好处,他们的一些研究方法对我也很有启发。”在清华,像徐志平这样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国(境)外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还有很多。2001-2006年,在导师与国外教授的科研合作基础上,清华共派出研究生2869人次出国、出境开展长期和短期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海外学者走上清华的讲台,让清华研究生得以体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1997年清华设立了“优秀留美学者赴清华讲学”计划,2002年调整为“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并正式列入研究生课程体系,2002-2006年,清华共聘请100余位海外学者开设了125门短期课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将他们的研究专长和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带上讲堂,也使清华学生有机会了解国外研究生教学的情况,感受国(境)外优秀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记者丰捷)

  转自:《光明日报》 2007-04-04

  清华课程建设突显“精品+特色”

  新闻中心记者 顾淑霞

  “精品是一种意识,精品是一种精神,精品是一种追求,精品是一种境界一一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谈到精品课建设的感受,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袁驷教授如是说。

  “精品的境界”,这是追求完美的清华人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体现。教务处处长陈永灿说:“清华不断发展和创新教育理念,坚持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适应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的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在课程建设方面,以精品课带动课程资源建设,带动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清华大学重视课程建设的历史源远流长。2006年底,105门本科课程获得清华首批精品课程称号,这是清华一类课程20年发展与建设的沉淀,也是自2001年清华明确提出建设精品课程以来五年努力的成果。

  根据2001年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共同出台的《清华大学关于设立并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工作意见》,本科生课程在“十五”期间先后立项了116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涉及课程门数约200门。“使学生受益最大化是清华精品课建设的思路。105门校级精品课中,涉及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文化素质课、实践类课程等,覆盖本科培养方案的多个方面” 负责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段远源说。

  同时,自2003年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评选和北京市精品课程评选工作以来,清华有42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58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共涉及课程门数65门,分布在校内26个院系和教学单位。这65门课程中有60门是学校已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

  与国家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的评选相比,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更注重课程的培育与持续发展。在校级精品课的建设和评选中,对课程定位、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队伍以及人员派出与教学智力资源引进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强调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我们不能削足适履,让所有课程都执行一个标准,而要从学生受益的视角和课程本身的特色出发,做到百花齐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段远源说。

  校级精品课除了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考核外,更注重教学实效和学生收获,课程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评估结果以及专家听课意见在评选中都占有一定的权重;公共基础课入选比例高,有利于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也占有相当比例,有利于按大类培养的平台课建设。

  在以精品带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清华还十分注重特色课程的培育与建设,实行研究型教学方式为重点,推进以小班授课、师生互动为特点的课程改革。  2003年清华在全国率先开设新生研讨课,2005年扩展至面向本科高年级的专题研讨课。新生研讨课定位于准备和入门,而专题研讨课定位于提高与实践。在研讨类课上,学生在学术专家的引领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班教学和师生互动中培养个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研讨课是更好地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清华开设研讨类课程约350门次,近5000名本科生。

  得益于计算机系副系主任胡事民教授专题研讨课《媒体计算》,一位读大四的学生就在该领域很有影响的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Multimedia”发表了研究论文。在这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专题研讨课上,胡老师结合图形学研究组的研究情况,不仅使同学们了解研究的最前沿情况,而且同学们可直接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在课程授课方式上,胡老师还结合若干专题,安排学生讲课、演讲论文及讨论等特色的互动环节。在这样的课堂上,提高了研究素质、批判和创新思维、表达能力等是同学们共同的收获。

  在研究生精品课建设中,2002年以来共有200余门研究生课程立项建设,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使研究生课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不同学科的课程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创造出特色的课程模式。机械系系主任曾攀教授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在注重基础性和研究性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还积极开展开放式和参与式的辅助教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借助于自行构建的有限元分析网络教学平台FEA_WEB,引入国际上著名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通过设立“激发学生创造性”的Case Study园地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专题研究。在开放式的园地中,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采用自主建模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完成计算研究报告,教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该课程的成果为许多高校的学生带来福祉——基于该课程的《有限元分析及应用》研究生教材2005年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课程的建设与名师、名教材、教学成果奖之间相互耦合、关联程度很高。例如,参与研讨课教学的教师129名,其中包括9名院士、3名首届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名院系主任,极大推动了名师上讲台。在教材建设方面,271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另外,网络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支撑平台、互动式的网络课程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为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来源:清华大学招生网


  • [清空对比栏]
  •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