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考专家教您填报志愿(下)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2    已有  人阅读

 第二,正确区分专业类别,准确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全国高校本科专业有二百多个。按报考类别分理工类、文史类、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军事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为了编制考题而分的,不是从专业的内涵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对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产生了不小的误导。每年都有相当多的考生、家长和中学老师,在学生报志愿时,由于分不清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相关专业,进入了“理科成绩好就学理工科,文科成绩好理所当然学文科”的将报考类别当成专业类别的误区。前文已经详细阐述了“知己”和掌握学校分类的重要性。在此,将对专业的分类进行阐述,以免考生误报。

  理工类本专科专业分为理科、工科、生物、农科、医科五大类。

  理科是培养学生理论和方法的,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偏重基础理论。理科类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分支学科。这些专业在名称上都带有“学”字。理科的学生所学的知识看似理论性很强,脱离应用。事实是恰恰相反,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打下了良好的理科基础,学到了好的思维方法,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轻而易举。这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具创新和发展的竞争能力。取得科研成果的机会较其他学科多,意义重大。如北京大学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王选教授,在大学学的是基础数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世界领先。类似的范例举不胜举。

  工科是培养学生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是工程师的摇篮。它是理科与工程之间的桥梁,即将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工农业生产的纽带。工科的专业名称往往不带“学”字,而是多以“技术”、“工程”以及“科学”为后缀或直接以技术名称命名。如计算机技术、通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机械、电机、电子、自动化、建筑工程、石油化工等等。工科的各种专业是为国家建设的需要所设,时限性较强。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校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相对薄弱,专业的技术性很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较为困难。故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工科学生在校学习相对理科轻松,但终身学习所花费的精力可能要超过理科毕业生。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有一个递进过程,工科的上位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而所有的自然科学到顶都是数学。

  生物学、农科、医科是建立在形态学基础上的学科。这类专业的外延和内涵直观易懂无须赘述。

  文史类本专科专业分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即通常所说的文(文学、语言学)、史(历史学、考古学)、哲(哲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历史学是出思想的、哲学史出方法的、文学是表述工具,相互之间融会贯通,但不能相互取代。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国际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保险学、社会学、人口学、犯罪学、法律学等学科。人文学科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和灵魂,社会科学发展到高层次的水平,又回到人文学科。

  第三,正确处理好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校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指某一具体高等院校校址所在地的省份、地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等自然、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现在考生的父母都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饱受了各种政治运动、天灾人祸之苦,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远走他乡”,尤其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大都市的考生,更是难离“故土”。于是,地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大连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众多,录取分数高,竞争激烈,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欠佳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而地处“新西兰”(新疆、西安、兰州)、云贵川、东三省等西北、西南、东北“两北一南”地区的高校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甚至生源不足。在我国“两北一南”地区,集中了大批优秀的高等院校。像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些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科研水平都排在全国高校前列的综合性大学,就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在很多省的录取线只有中等水平,甚至仅略高于当地的重点线。家长们不愿让子女到“外地”上学的原因,不外乎怕孩子受苦和毕业不能回到身边。这样的担心完全可以理解。但现实正相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西部的经济虽不很发达,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比东部差多少。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除军事院校和少数委培生外,那种毕业分配指令性计划已成历史,只要毕业生本人愿意,都能回到生源地就业。 

     在此,本人真诚的建议考生、家长们,特别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大都市,考试成绩中等以下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在报志愿时,如果只盯住大都市的高校,可选择的余地相当有限,若把目光应向西北、西南、东北扩展,便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与其“窝在故土”的一所一般院校,真不如上地处“两北一南”的一所名牌重点大学,竞争会小一些,同时能学到好的思维方法。这样对今后的就业、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等发展都有益处。 

  第四,正确处理好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关系。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在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考大学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一定要选个好专业,这样好就业。持这种观点的人中,尤以中学老师为甚。这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错误观点。它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社会价值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有改革开放支持的单一专家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过去那种只强调专业对口了,而更注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因此,考生、家长在报志愿时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只有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好学校,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专业,才能学到好的方法。如果狭义的理解专业的重要性,把专业看的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本着知己知彼、分流报考的原则,有如下具体建议。 

  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列的考生,应首选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切忌以专业定学校。在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里,即使对专业不满意,学生在入学后仍有很多转系、转专业、修二学位等二次选择的机会。如果是以专业定学校,这部分学生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选择了操作性很强、专业面很窄的工科专业,当想跨学科学习或转系、转专业时,便会发现由于专业的限制,困难重重。 

  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学校数量多,专业也多为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社会科学有关专业,机会要多于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但事实上是由于这部分考生为数众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对于这部分考生志愿选择,也应是首选学校、兼顾专业,特别是应选择前文所述的地理位置相对“不好”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宽广、竞争会小些,也同时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选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在考试成绩在当地一般本科或专科录取批次控制线上下晃荡的考生。应当承认,这部分学生无论是高考竞争还是今后的就业出路、社会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相对前两类学生要弱一些。所以,选择一所地理位置“不好”,所设专业又不“热”的学校,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甚至还能提高一个录取批次。因民众的观念问题,导致如农、林、牧、鱼、煤、铁、油、地、矿、师这十类院校普遍生源都不是很充足,常常是降分录取。每年都有专科分数段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这十类学校本科专业,则顺利地被该校录取到相关的本科专业就读。虽说现代社会已是多元化,对人才的评价不能唯学历论,但绝对不能否认的是,学历仍是构筑个人社会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 

    第五,了解专业内涵,正确处理好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关系。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须了解前文关于专业的分类外,还必须详细了解欲报考专业的实质性内涵??研究领域、开设课程、培养目标。切忌简单地从专业名称的字面上望文生义。现在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不易吸引考生的传统专业的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称,如在专业名称中加上了“国际”、“工程”、“技术”等诱人的字眼,吸引了大批考生报考。如某省曾有一位获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看到某著名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想象中这个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幻想,毫不犹豫的填报了这个专业,入学后才发现该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虽然锅炉专业也是国家建设所必需的专业,但其本人对此专业的学习毫无兴趣、厌学,且由于该校是工科院校,专业面很窄,转系、转专业均不可能,为此后悔不已。 

    就高校自身而言,所设置的专业本无“冷”“热”之分。而专业的“冷”“热”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更贴切的说,是考生和家长给抬起来的。这里所谓的社会需求分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长期需求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强,但这类专业不会出现短时异常的过“热”,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农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机械、自动化、化工等传统理科、工科、人文学科。而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时限性很强,如计算机、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等等快速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在短时间内社会需求量很大,可急速升温。但同时因这样的专业对社会环境的要求和高,受政策影响大,用人有很高的限制。持续“高热”的时间很短,可突然出现降温变“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经济类、管理类等学科的专业在短短的三四年内,由“炽热”迅速变得“冰冷”是最好的例证。再如,计算机专业虽已持续“热”了二十余年,但现在的“热”不是“热”在简单的编程、操作上,而是“热”在社会对高水平、高层次研究和开发人才的需求。要满足这样的需求,搞软件的必须学好数学,搞硬件的则必须精通物理学,而那些单纯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无法满足这一社会需求的。再一次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们,在报志愿时眼光应放的远一点,不要盲目追风。全日制正规大学须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周期长,今年热的专业,四年后可能会找不到工作。应该看到,有些“冷”的专业,在短时间内不能“发大财”,但它的职业寿命长、风险相对较小,甚至可以终生“旱涝保丰收”。 

  第六,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详细了解欲报考高校以往三年来在当地实际录取的三个重要分数。 

    考生、家长以及中学老师在考察以往某高校录取情况时,往住只关注该校的提档线,即认为高校提取考生档案后,可因其他一些原因退了高分的考生,录取低分的考生,而忽视该校实际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和最高分三个最重要的分数线。这种错误认识缘于民众对高校录取工作过程的不了解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这又是一个可怕的误区。实事求是地讲,高考招生工作是一项倍受社会关注、政策性极强的工作。绝大多数高校在录取时都能做到依照“分数相同看志愿,志愿相同看分数;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的原则”按考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否则无论是对考生的利益,还是对高校的声誉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无法向社会交代。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提档线实际上是一条“虚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的“实线”应当是该高校三年来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它意味着考生能否进入该校;平均分,意味着考生能在该高校中可选那些专业;最高分,意味着考生能否随心所欲选择专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平均分。即如果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以外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百分之百。 

    第七,正确把握学校间、专业志愿间的梯度。准确锁定能录取二志愿考生的院校。 

    综合上文所述的知己知彼原则,考生及其家长应能筛选出一系列可报考的院校。随后,须对这些院校按录取批次和个人的愿望进行志愿排序。在每一个批次中,第一志愿院校最为重要。它应是充分体现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为希望进入的院校。在确定第一志愿院校后,再确定第二志愿院校。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之间须由一个梯度差。这个梯度差不单是分数差,还包括院校的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因素。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就须准确锁定能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考生获取是否招收第二志愿的院校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与欲报考的院校联系咨询,须得到准确答复是否招收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减分投档分配专业等附加录取条件。二是通过对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印发的历年高校在当地录取情况一书内容的分析研究获得。这本书中有这样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某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数、一志愿报名人数、一志愿上线(录取批次控制分数线)人数、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如果该校的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少于计划招生人数,且又完成了招生计划,说明该校录取二志愿考生。这样的院校即可作为第二志愿填报。第三志愿以后的院校的填报照此原则办理。 

    对每一个院校志愿内的专业志愿差无需过于关注。只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兴趣爱好以及该校所规定的专业排序规则、以往的录取情况进行排序即可。不必机械的按照分数的梯度差来排序。特别是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类名校,实际录取考生最高分与最低分之差很小,若机械的按分数梯度排序志愿,最后两三个志愿就无法填报了。况且,现在的录取工作都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各校只要事先将本校的具体录取要求输入计算机,录取时计算机会自动按考生的志愿和学校的要求进行排序录取。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毛入学率不断提高,高考的竞争压力逐渐减轻,考生在报志愿问题上的个性特征逐渐显现。有些考生把上名牌大学作为唯一的选择。填报志愿时只填报一个志愿,考不上宁肯复读,也不屈就其他学校。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但做法值得商榷。根据以往的经验,除极少数确有很强实力的考生因一时失误,与理想中的名校失之交臂,经过一年的复读考分能大幅度提高外,大多数考生的考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是由于家庭、社会以及自身的心理压力,越复读考分越低。在此,建议这部分考生对自己的能力、学习状况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现实一点,能走(考上其他院校)尽量走,以免出现事倍功半的尴尬结局。 

    以上便是本人就有关考生、家长、中学老师在高考填报志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的分析研讨。相信只要能做到知己知彼,报志愿将不是一件难事,就能做到报的好、报的巧。 

    祝天下考生都能圆理想大学梦!   ( 北京大学法学院 孙东东)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