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分段考生高考填报志愿案例分析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14 已有 人阅读
高考成绩中等的考生通常是最难把握志愿填报的。应该说,这个层次考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机会也比较多。但是,这类考生填报志愿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一旦志愿填报不当,往往造成落榜。这样的考生如何填报志愿?如何提高命中率?下面,我们试图通过几个志愿填报的个案来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分析一
认清自己,分析形势,莫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
汤涛是江苏某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某文科班学生。在整个高三阶段,汤涛的成绩持续停留在班级25名左右(该班共45人),偶尔有一到两次的波动,落到30名或提升到20名。在三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中,数学与英语成绩比较差,仅停留在100分上下(满分150分)。在填报志愿之际,汤涛等一批处于一本线边缘的学生纷纷将眼光瞄准本省一批每年录取分数线恰在一本线上的高校。在苏州大学与河海大学之间几经权衡,汤涛在正式填报志愿时将数学老师建议的苏州大学改为了河海大学。他认为,前一年河海大学录取分数线仅比苏大高几分而已,对自己没什么影响。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改,汤涛从一本落入了二本,最终上了一所省属院校。当年,苏州大学录取分数线与省控一本线同为525分,河海大学录取分数线为528分,而汤涛则考了526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否做到了“认清自己”。
在填报前,汤涛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薄弱学科是英语和数学,这两科都属于不会突然提高太多,也不会一下子降太多的学科。所以,这两科上没有太多的增分希望,也不会成为意外失分因素,而小综合则是他的强项。其次,汤涛成绩比较稳定,波动次数及幅度都不大,心理因素较好,根据该校文科一本达线率通常在75%左右的历年记录,汤涛在班内排名刚好可以考一本线以上一点的高校,由于选择省内高校,因而可以适当大胆一点,选择那些自己的考分也许刚好压线的高校。于是,汤涛选择了苏大与河海大学。可以说,他这么做是明智且清醒的。
其次,了解高校招生信息。由于处于本省,省内招生名额肯定是大比例倾斜的。省内学生的“优势”不言而喻。其次,根据前一年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资料,苏州大学在上年第一志愿未招满,录取了部分第二志愿的学生,而河海大学则未出现此种情况。很遗憾的是,汤涛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因为根据惯例,第一志愿未招满而招第二志愿的学校,即意味着只要在第一志愿填报该校且达一本线都能被录取。可是汤涛忽视了这个信息,导致他错失了这年也许更具“安全系数”的苏大。
第三,准确分析当年及历年报考情况。当年的报考情况只能是一种估计,统计结果未出来之前谁也说不准,而历年的报考情况往往是当年的“反面”。由于苏大、河海连续三年招生人数稳定,录取分数线基本不变。可见,并无明显“大小年”之分,因而可以将其视为正常情况填报。再来看当年的报考状况,最终的录取结果表时,苏大第一志愿再次没有招满,可见当时报考人数中达一本线的不足计划录取人数。
综合以上,不难明白汤涛落榜的原因。当时笔者曾建议汤涛将苏州大学作第二志愿,提醒他填报志愿应该逐步降低等级。但遗憾的是,汤涛的第二志愿没有选择苏州大学,而是填了一所比苏大差了许多的学校。由于该校相对低了一个等级,且生源已满没有招第二志愿的学生,这样汤涛又错过了一次机会。
分析二
选择路本宽,莫钻死胡同
2002年福建省有10位高分(558分以上,理科本科线505分)落选的理科考生,他们中的5位考生本科第一志愿填报上海理工大学,3位考生填报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2位考生填报了南京邮电学院。设置可填报7所高校的参考志愿栏中一所未填报的有6位考生,仅填所一所高校的有2位考生。从10位文科高分(548分以上,文科本科线483分)落选的考生情况看,4位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上海海运学院,2位考生填报了南京邮电学院,其余的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参考志愿栏一所未填报的考生有4人,只填报一所学校的有2人,只填报两所学校的有2人。
为什么这些获得较高分、本可以在本科二批中读上一所好大学的考生们偏偏落榜了呢?首先,这些考生的第一志愿均选择了北京、上海、南京等热点地区的热门高校,极易造成第一志愿落选。另外,面对原本可以填报的7所高校的参考志愿,他们却大部分不填报,或只填报一、两所同样热门的高校和专业。有多项选择的机会,却不充分利用,这也造成了考生落选的直接原因。
因此,在填报第一志愿时,首先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大体位置,同时要全面了解准备报考的高校情况,有条件的可分析往年高校在不同分数段的录取情况,找出年度间学校志愿上下波动的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自己的具体情况,从中框定几所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大学,认真研究其招生章程,细致斟酌决定取舍。考生不应盲目冒险,不可盲目追逐名牌、热点,对于发挥不稳定的考生,报考第一志愿更应该保守些。
其次,填报参考志愿与重点批的填报一样,不仅要尽可能多地选报,而各所学校以及同一学校中的几个专业间要体现出合理的“梯度”。第一专业的选择最好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也就是按自己平常的实力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或只要高考临场发挥好就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则要稳妥,即在高考不太正常发挥下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四专业的选择更是要保守些。
另外注意的是,考生不要填报不愿意去读的大学和专业志愿。2002年福建省就有1000多位考生未到被录取的院校报到注册,这对考生自己、家庭、大学和社会都是不利的。大学的学习,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机会,应看作是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的有效途径,不是职业培训,要转变升学是为了就业的观念。
分析三
多方兼顾有回旋,莫上线后骑虎难下
中等生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一本线上成绩居中者,二是二本线上成绩居中者,还有一类为成绩位于二本之“头”、一本之“尾”的考生,他们约占各分数段线上人数的35%左右。
一、成绩一本居中者
赵某,农村往届,理工类考生。平时成绩排班级7名,年级排93名,考后估分510分,实际成绩540分,超出一本线40分。该生成绩位居所在学校线上考生108名(该校一本上线共197名考生)。
填报策略:首先,作为复读生,总结失败教训和分析实际,在志愿填报上力求摆正心态,“稳”字当头,尽量客观准确;第二,该生还有一位兄弟当年也要参加高考,如果不合理安排志愿的填报,一个农民家庭同时供两个大学生将面临很大压力。所以,针对这种情况,赵某一本第一志愿为中国矿业大学,采取这样的选择,既兼顾了自己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同时也符合自己经济条件(艰苦冷门专业收费较低)。最终,他被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录取。
二、成绩二本居中者
王某,农村应届、理工类考生,平时班上成绩位居28名,全年级位居36名,考后估分500分,实际成绩473分,超出二本线28分,位居所在学校二本线上考生第141名(该校共有二本线上考生180名)。
填报策略:该生提前单独录取第一志愿为后勤工程学院,第二志愿为军事交通学院。一本第一志愿为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二志愿为陕西科技大学,二本第一志愿为昆明理工大学。王某作为应届考生,显然是考取名牌重点院校的思想占居主导地位,自我估价偏颇过大,志愿总的过高。提前单独录取还报考了军事院校,一本第一志愿长安大学为“211工程”重点大学,第二志愿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在陕西出现报考数为录取人数的3倍左右局面,显然这个志愿也过高。但是二本志愿时,该生志愿仍居高不下,昆明理工大学不仅在云南属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大学,而且在国内也是很著名。所以,王某落选已是预料之中的事。
三、成绩位居二本之“头”一本之“尾”者
李某,城镇往届,理工类考生。平时在班级排29名,年级162名,考后估分530分,实际成绩509分,超出二本线64分,一本线9分。
填报策略:按说该生经过上一年失利,若客观权衡自己,是可以考取一个理想学校的(如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理工类在陕西录取线是492分)。但是由于该生考取名牌重点院校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志愿居高不下,导致失误。该生一本第一志愿为西南交通大学,第二志愿依次为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前三所大学均为“211工程”大学,尤其是东南大学地处长江三角洲,为近年考生报考的热点。二本第一志愿为上海理工大学,二志愿依次为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南京工业大学,这些均为沿海或热门院校,尤其是上海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2002年在陕西呈现出报考人数为录取人数4位左右的竞争激烈局面。由于没有把握好自己,志愿过高,导致李某落选。
志愿填报特别提示
中等成绩的考生多,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也多,选择的范围虽然大,但是撞车现象也很严重,造成考生落榜。怎么样填好志愿?又应该注意什么事项?下面,让我们听听几位多年从事招生工作、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老师是如何建议的。
河北东升、志良、建斌老师这样说——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做好的应是充分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考虑,才不能迷失方向。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主要是两方面:
一、升学实力
高考竞争说到底是升学实力的竞争,升学实力是由高考成绩、身体健康状况、思想政治品德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
目前很多省实行公布高考成绩后填报志愿的办法。因此,考生首先了解自己的竞争地位,明确自己在全省同类考生中处在什么名次。特别是达到了哪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在上线考生群体中自己的相对位次。
考生的身体状况对于报考院校(专业)起着直接作用。根据本人的身体状况,对照《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看自己适宜报考什么专业,不适宜报考什么专业。每年都有少量考生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未被录取,或被分配到非本人志愿的院校(专业)。普通高校录取时,除衡量考生的高考成绩和身体条件外,还要考核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特别是报考军队院校、公安院校、飞行院校的考生还应符合相应的政审条件。
二、综合素质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首先要明志,只有明确自己的志向,才能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特长的人生目标,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个考生都应认真做一次自我分析,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哪一门学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表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哪一个更有优势?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等都是选择志愿的参考因素。
日常生活中,有的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则沉着稳健;有的是急脾气,有的是慢性子;有的是反应灵活敏捷,有的则小心谨慎,三思而行。气质和性格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在未来的事业中,每个考生总是要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因此在选择志愿时,应考虑考生本人的气质和性格。
山东周光勇老师这样说——
中等成绩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意各种信息
广泛收集资料,全面掌握并加以正确分析,是避免“跟着感觉走”和“瞎撞”等草率做法,保证填好志愿的前提。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必须掌握的信息有:招生形势、体检标准、照顾政策、录取原则、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线、划线方法、投档比例等等。尤其扩大高校自主权的今天,应多了解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对各种政策做到“心中有数”。
二、选好第一志愿(包括学校和专业志愿)
从近几年山东省高考录取新生情况看,有70%~80%左右的院校都是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按照录取规则,各高校都首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也最希望多录取第一志愿考生,所谓“热门”专业也优先安排给第一志愿的考生。高校只有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考虑第二志愿或其他志愿的考生。第一志愿满额时,第二志愿报考该校即使分数很高也不会被录取。学校在专业安排上一般也按上述原则来进行。因此,选好第一志愿是关键,考生必须高度重视,慎之又慎,争取选准选好,既不能盲目攀高,也不可过于保守。
三、掌握合理的“梯度”,选好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
填报第一志愿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志愿无关紧要。近几年高校录取第二志愿考生也占一定比例。因此,考生不能轻视第二志愿,要以第一志愿为“基调”,按照从高到低、从“热门”到冷门、适当拉开“梯度”,这些是填好第二志愿的关键。“梯度”过大,虽然录取的把握性大,但考生会觉得太吃亏,必有不甘心。“梯度”过小,风险就大,就有可能落到其他志愿或调剂志愿或者下一批次,甚至有可能落榜。
四、准确、规范地填涂志愿卡
每年都有考生因填涂志愿卡不规范或错误而被录取到不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甚至落榜。
考生通常会犯以下错误:
学校代码或专业代码填错,把选好的学校或专业代码涂成别的学校或专业的代码。
科类填错,例如:理科考生将文科类学校和专业填到自己的志愿表上。
录取批次填错,例如:将本科三批录取的学校填到本科二批里。
学校专业填错,例如:将A学校的专业填到B学校的志愿里。
涂卡不均匀或力度不够,卡面脏、皱、折等,致使读卡出错。因此,考生填涂志愿卡时,必须细致、准确、不能马虎从事,乱填一气。
天津古光启、张景华老师这样说——
志愿填报策略除了把握好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外,我们认为外地院校还应以更多关注。
在家附近读书方便,花费相对较少,大城市条件优越,这些都是大城市考生不愿去其他省(区市)就读的原因,也是天津市高校录取分数高、外地院校录取分相对较低甚至完不成在天津招生计划的原因。天津市还对第一志愿报外地院校的考生,若其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采取降分投档的办法,这使一部分第一志愿报考外地院校的线下考生,在政策照顾分数内“高就”。其实,外省(区市)有不少名校,考生不应该放弃对外地院校的考虑。
分数在本科一批和本科二批之间或本科一批线上的考生,适宜选报本科二批院校的特色专业。不同院校可能存在着综合实力的差异,但不同的院校均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综合实力稍差的院校,也有不少很有实力和特点的专业。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院校和专业,便于自己的发展。
不管是选外地院校,还是选特色专业,都是为了把眼光放远点,不应仅停留在某一时期内很关注的焦点、热点上,而是综合自己情况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圆自己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