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校专业调整 走出志愿填报误区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6-23    已有  人阅读

         一·  新专业等于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有新的学科和专业诞生,但新增专业不等于热门专业。例如,为适应我国电子制造业大发展中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封装的需要,2008年我国新增了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但其社会需求情况如何有待学生进一步了解。因此,学生在进行新增专业的选择时,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内容,在对这些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再进行抉择。

  一定要选报热门专业专业的冷热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现今的热门专业到四年之后未必还是炙手可热。从恢复高考初期的哲学热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史热”,再到后来的贸易、管理专业热到计算机、网络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因此,考生在选填志愿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专业。同时,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避免“扎堆”热门专业。

  知名院校的专业实力强知名院校往往以其整体的学科能力和特色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但并不是知名院校的所有专业实力都优于一般院校。因此,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的整体实力与学校特定学科实力之间进行权衡。如一些总体实力并非很强的非知名院校,可能在某些专业方面有很强的实力,选择到一般院校的特色专业去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考虑方案。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大学本科专业的设置主要通过移植西方的教育体系形成,如自然科学中的数、理、化、天、地、生等专业,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那时的专业设置主要受欧美等国的影响,以学科和学术为导向,职业和应用的色彩很弱。

          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直接引进和参照前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建立了一套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至1953年初全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首次发布,共设专业510种。

  这个目录的实施,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工作。第一次是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组织了文、理、工、农、林、医药等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历时5年,最后确定专业种数为671种。这次专业目录修订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的局面,加强了薄弱专业和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并使专业口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

  1989年,国家组织了第二次专业目录修订,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这次目录修订确定专业504种,重点解决了专业归并和总体化的问题。第三次专业目录调整从1997年开始,于1998年完成,专业种类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这次调整改变了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理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2001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新的专业结构调整文件,对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了新的部署。

       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的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方面通过宏观调控使其趋于科学合理。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下,各大学根据自身学科的优势创办特色专业,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目标,实现差别化竞争,避免了大学专业设置的雷同。政府通过教学评估和专业评估等方式引导大学关注专业建设,而不是盲目上新专业。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优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布局,避免大学盲目争上热门专业,从而导致学科专业整体发展的低速度和低效益,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了基础学科专业的发展。一些冷门专业、偏门专业、特殊专业等,由于其办学规模的局限性,完全由市场调节难以保证应有的发展和质量,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大学学科专业的制度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依法实施对大学的管理;通过改革财政拨款制度,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整大学的专业建设;通过设立专家库,借助专家的力量参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社会提供了权威、公开的信息平台,让社会公众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和各专业的发展情况。

         如今,相对于“专业”或“职业”与社会分工的高度对接,“学科”虽然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更是一个知识意义上的概念,强调的是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因此,更多的高等学校更加强调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和调整专业结构,在超越学科界限的基础上设置和运作专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高等学校新的人才观。可以说,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社会的需求。许多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直接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设置专业、确定专业培养计划。

         四. 2001年,教育部明确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规定,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设置社会发展急需并已具备培养条件的本科专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可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高校。

  此后,教育部逐步放开了对本科专业设置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大学获取了自主设置目录外专业的资格。许多高校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设新专业,较好地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且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得到较快发展,专业目录外的新增专业快速增加。

  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的主体性作用,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要求大学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接轨”。如今,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可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此,高校的本科教育越来越注重基础,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各种能力,同时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和专业发展的规划,构建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体系,进行专业建设和专业内涵的调整,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加强专业建设和专业内涵的调整方面,目前一些高校的主要做法包括实施按学院或系招生,两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即“宽口径招生,模块化培养”;实施“基础教学+专业模块”的专业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使专业教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专业再选择的机会,在学生经过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为他们提供专业再选择的机会;改造传统专业,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课程、专业方向,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五.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在越来越多地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决策,并利用行政的和经济的杠杆干预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这种特点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个世纪末大量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二是地方政府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几乎每一个省级行政机构都开始对本地区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进行引导。

  如在甘肃,为加快发展草业产业,省政府将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成立了兰州大学草业农业科技学院。在广东,省政府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对全省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了规划和调整。在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结构调整。

  在某一时期,我国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区别曾经模糊不清。专科教育努力把自身办成“压缩了的本科”;本科教育追求研究型,试图把自身同研究生教育等同,造成人才培养同人才需求之间的断裂。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并采取了大量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不同地区开始了专业结构调整,把不同专业教育层次放在统一的专业结构中考虑,在实现其有效分工的同时保证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连续性。

  一些高校对社会需求不大、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就业率低的专业予以停办,对一些实用的岗位需求相对较多的专业予以重点扶持。这样的调整带来了高校招生与就业形势的可喜变化。

         六. 新专业等于热门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必然有新的学科和专业诞生,但新增专业不等于热门专业。例如,为适应我国电子制造业大发展中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封装的需要,2008年我国新增了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但其社会需求情况如何有待学生进一步了解。因此,学生在进行新增专业的选择时,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内容,在对这些专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再进行抉择。

  一定要选报热门专业专业的冷热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现今的热门专业到四年之后未必还是炙手可热。从恢复高考初期的哲学热到20世纪80年代的“文史热”,再到后来的贸易、管理专业热到计算机、网络热,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因此,考生在选填志愿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专业。同时,目前的大学本科阶段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避免“扎堆”热门专业。

  知名院校的专业实力强知名院校往往以其整体的学科能力和特色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但并不是知名院校的所有专业实力都优于一般院校。因此,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学生还可以在学校的整体实力与学校特定学科实力之间进行权衡。如一些总体实力并非很强的非知名院校,可能在某些专业方面有很强的实力,选择到一般院校的特色专业去学习也是一个不错的考虑方案。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