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高三正反“九建议”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11-03    已有  人阅读

首先是走出四种心理怪圈。

    一是自暴自弃心理。即认为高考中语文成绩差距难以拉大,作文阅卷主观性太强,现代文阅读更是难以把握,因而放弃复习。等到最后阶段欲作冲刺之时,则发现漏洞太多,已经不堪收拾了。须知语言学习需要积累,更需要领悟,是难以速成的。

    二是迷信盲从心理。具体表现为:迷信名校试卷,而不屑认真研究现有的高考卷及本校更有针对性的试卷;迷信名师点拨,而不听本班任课老师步步为营的详实分析;迷信满分作文,盲目模仿,而不顾自我的风格特色,结果常是东施效颦,寿陵失步。复习时一定要摆正位置,千万不可本末倒置。须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大海捞针心理。具体表现为:沉溺题海,少作归纳。希望通过拉网式的做题,“撞”到真实的考题;死背名句,不顾全篇。现在很少有学生会忽略默写的分值,但复习时只是临时死记几千句相互之间毫无关联的名句,背诵时痛苦不堪,很难理解原句的佳妙。正确的记忆应当建立在理清全文(诗)脉络,体会作品风格的基础之上。

    四是孤注一掷心理。主要体现在作文的猜题押题上,即背诵两篇范文,到考场上生搬硬套,这是危险的做法,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其次是做好五种复习准备。

    一是选择好复习的范本。好的标准,我认为有四,即声誉良好的出版社,一线执教的名师亲自撰写,再版次数及上届学长的推荐。

    二是建立起立体的框架。所谓立体,是知识结构血脉疏通。讲语法,古代现代相互印证;用文本,阅读写作相互参照。这样的知识体系才是清晰的,容易记忆的。

    三是落实好生动的记忆。所有的知识都应配有一个精当的例子,也就是我常说的“连皮带肉记忆法”。为了便于记忆,不妨以成语为主选择例子。如三种宾语前置可以这样记忆:①莫予毒也——否定句②何去何从——疑问句③惑之不解,唯利是图——“之”、“是”作标志。切记,具体生动的例子是深入理解的前提。

    四是复习好经典的课文。课文是考点范例的荟萃之处,是培养语感的最佳范本,是检测自我水平的试金石,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据地。放弃课文,只做习题,实在是得不偿失之举。而课内文言文更应加倍重视。

    五是分析透全真的试卷。全真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反复推敲,经过多位考生的前期试做,经过各方人士的多维点评,其代表的权威性与解析的详尽度,是一般试卷无法望其项背的。对最近五年的上海秋考卷,我们必须研究透彻。若有余力,还可再看看春考卷与全国各地最近的高考全真卷。

    相信自己,你的复习定能事半功倍。

 

 

有人认为,语文复习如同大海捞针,难于奏效;其实某些考点所考察的范围是有限的,只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会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一个定位,两个突破,夯实三个基础,强化四个管理。

    一、抓好一个定位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除了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掌握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那就是明确定位。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前进的动力。每次模拟考试,首先为班级定均分目标,然后根据这个奋斗目标,确定自己在班级的位置,再根据以往的升学情况,确定自己是哪一条线,到考试结束后,认真分析成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薄弱科。

    二、力求两个突破

    1.第Ⅰ卷中小阅读,这一块的题目,答案来自文章,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学生对题型较为适应。虽然从2001年起测试材料由科技文延及社科文,但题目类型,思维规律及解题技巧仍然一以贯之。在训练中交给学生答题的技巧。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对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做此类题不要多思,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三是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再就是这两题,大都在C和D的选项上找错误项。十年中选C、D的占85%以上,只有一次选A,两次选B.当然,这只是主观推断,还需要与原文对照为好。

    第Ⅱ卷中现代文的考查还有一部分是文学作品以主观型测试为主。这部分内容学生得分率较低。要想有所突破就要训练学生加强整体感知,明确所写之物、所抒之情和所阐之理。研读标题,浏览开头、结尾,筛选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尤其抒情句、议论句)找到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区间,精心概括,合理重组,必要调整,适当转换。一要树立“答案都在原文中”的信念。二是要紧紧抓住文中的一些带有提示性的词语,如“因此”“所以”“但是”“尤其”;或概括总结性的较理性的词语,如思想、意识、现实主义、浪漫气息、奥秘、象征等,来具体推断其理性内涵和层次含义。三是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概括”内容,这一点解决的办法,就是在阅读的段落内,以句号为单位,每一句概括一个意思,分条列出,不要被有些题目的“意思”“作用”“好处”所迷惑,谈“作用”“好处”“意义”,也要依托内容去谈,不可简单地说“强化了主题,深化了中心,增强了效果,十分生动形象”等词语,就应付了事。四是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多了也不扣分。多答要注意两点:⑴分条列出,概括作答,一般分数多的题,答案要与分数一致,即6分题,答6个小点即可。⑵答案不要重复或从反面去说,正面作答即可,不要用形象或描写的语言。

五是在做题前,先看多项选择题。因为此题在主题、中心、内容方面会给你很多启示,毕竟有些题目是相通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2、这几年的高考是话题作文。评分设立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标准。在一年的时间里,要想有所突破,不能面面俱到,因着重抓以下几方面:一是书写,字体大小适中要工整、清晰。这一点在高考中十分重要,因为评卷老师在考生作文上停留的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十秒钟,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评卷老师读懂你的文章,字迹清楚是关键,不可大意。这个训练要贯穿到高考备考的任何细节里。二是字数。高考优秀作文大都近900字,作文字数不够,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内容单薄,提示点处(800字)划上句号则有凑数的嫌疑,最好多出3-4行。三是段落,多分段,一篇文章至少要五段以上,段落的分布要均匀,给评卷的老师造成一种内容丰富的感觉,总之,文面要干净,好看。四是题目要完整。缺失标题,明文规定扣2分,其实缺失标题,阅卷老师心中暗暗扣掉的不止2分。这样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分数一定会有所提高。但要想从整体上大幅度全面提高还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①思维模式的培养。无论什么文章都要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保证文章思路的清晰,也避免学生无话可说。

    ②写作模式的训练。我在写作备考中反复训练吴定刚老师的四种常用的写作模式:板块组合法、字面重复点题法、列小标题法、论据叠加法、片断组合法。经过一年的严格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到两种拿手的写作方法。

    ③开篇觉得不扣题,怎么办?开篇不扣题,不要紧,接下来另起一段转弯,怎么绕都行,只要绕到话题上来就行,不必划掉。这样既不会让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又不会给文面留下疤痕。

    ④要想在发展等级上得高分,必须运用适当的排比句、比喻句的形式,形式必须多样化。这些能力必须进行有序有效的多方位的训练。

    ⑤高考前要准备高考写作的素材,平时学习要专门建立一个写作素材本。正面的、反面的事例,古代的、现代的事例,中国的、外国的人物,都要选择有个性的、有影响的记录下来,这样记得多了,见识广了,视野开阔了,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

一、  夯实两大基础

    1、基础知识。

    ①高考对字音字形的考查,通常各设一题。做好字音字形考查题,应选点突破,即寻找你最熟悉的几个词入手,判断这些词有无错误。有时试题中出现一些生僻词语,这是命题者考查考生词汇积累的情况和心理素质是否稳定。从近年“皈依”“卷帙浩繁”“差可告慰”“提要钩玄”来看,生僻词的字音、字形往往以正确的方式作干扰项出现,告诉学生不必为生僻字词的出现而担心,以免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阻塞”,思考的重点仍以常见词语为主,要仔细辨析,大胆判断。

    ②词语使用题:近以词辨析,成语(包括熟语)使用有两题,作词语辨析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⑴词的范围大小;⑵词的轻重;⑶词的感情色彩;⑷词的搭配;⑸词性及词语在句中所作成分;⑹口语及书面语的区别;⑺适用场合、对象。有时从一方面进行辨析,有时需要综合几个方面辨析,需多读几遍,灵活应对。答题的技巧一是紧靠语境判断;二是分析词语、成语的含义推断;三是常见的词语,用造句法,再造一个句子,用类比的方式推断。

    ③辨析病句题。要做到以下几点:⑴眼中有类,心中有型。病句题选用的句子都是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会有陌生感,但考查内容不会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有的句子可能不太规范,思考时应严格按照要求去审读句子。⑵注意读,不通顺处就是病灶。尤其要注意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意重复、歧义、不合逻辑这几种病句,要多加分析,不能只跟着感觉走。⑶多读几遍,多比较,多类比(自己造一个句子和选项类比)。答题技巧:一是抓动词。高考试题中的病句往往每句涉及两三个小分句,这就要抓每个小分句的动词,看一看这个动词与前面的主语,后面的宾语是否搭配,是否成分残缺,是否有歧义。二是关注“和”字前后的词语,与它相应的动词对应搭配。三是关注虚词,特别是副词,如“万一”“若”“无一”“已”“或”等词语的限定,看是否重复,是否发生歧义,或是否搭配。

    ④衔接连贯题。一看主语是否一致或陈述对象保持一致。二是前后照应,结构一致。三是语境、意境、情调的协调,首尾相联。

    2、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字词是基础,对《考试说明》中规定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结合课文例句强化记忆。做题时针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时,①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尽量把文中下列相关的内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谓;主角是谁,与他人关系怎样;事有几件,由几人所干;事件关系,有何意义,大体分分层次。接着审清题目,带有这些问题再去研读文段,不在无关处纠缠,要在紧要处下功夫。②要先读文言文的最后一题,即内容的概括分析题。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原文的中心、人、事。答题技巧:一要学会圈圈点点,因为第Ⅰ卷中使用答题卡,圈点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划一划。二要借助原文推断词义,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语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四、强化四个管理

    1.强化40篇古诗文的默写。高三文言文的复习就是背诵,要求当堂背诵,通过背诵增强预感,有疑问提出来,集体解答,第二天要求默写。对默不出来的学生给予课下补默或抄十遍的选择,保证古文复习落到实处。

    2.强化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观题型的训练。古诗词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关键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记住关键的一点的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笑、泪”中。古诗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不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安排专题训练。每周进行一诗一练,让学生尽量多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②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和思想感情编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3.强化考试训练。语文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因此在平时就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练习,把每次练习都当作考试,认真进行审题训练、解题技巧的训练、限时训练、卷面书写训练等技能训练。

    4.强化自由复习的管理。我认为,临考阶段,必须强化两种类型的复习:①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把整个高三训练过、考过的题目再进行整合、筛选,重新编印成一本新的复习资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强化训练。②梳理重要考点的解题技巧。比如:⑴文言文的翻译。原则是直译,字字落实。不论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摘句子进行翻译,还是独立的语段翻译,首先要读顺句子或语段,读顺了,翻译就成功了一半,句中重要实词虚词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断,因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翻译时应注意语序的变化调整,省略的成分要补充,注意译句的通顺上口,书写认真。⑵仿写:一要内容合理(上下文衔接按一定的顺序,情调一致)。二要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手法一致。三要注意比喻、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仿写有哪些词语有变化,而哪些词语没有变化。⑶压缩语段:如果是新闻压缩,是一句话新闻,突出时间、地点、事件,谁什么?谁怎么样?⑷变换句式:明确变换的原则,不得改变原意,把握原句的句间关系,语句要通顺。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