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之外·中共九评苏共再回首

来源:凤凰网       发布于 2013-08-23    已有  人阅读

  九评苏共的成因之一:苏联想与美国合作而损害中国利益 国家利益间根本冲突

  导致中共九评苏共的中苏矛盾,正是由于两国在变化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地位和战略构想,从而在国家利益方面发生了直接矛盾而造成的。苏共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将有可能通过竞赛战胜资本主义,并由此确定了苏联对美政策的基本目标,这就是减少对抗、寻求妥协、争取国际局势缓和,实行和平共处,为和平竞赛创造最佳国际环境。而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以反对美国侵略扩张为主要战略方针的中国当然不会赞同苏联的“苏美合作”方针。在炮击金门和中印边境冲突中,苏联毫不掩饰地限制中国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愿望处理内政问题的合法权利,加之它又热衷于向中国的头号敌人摇动橄榄枝,这不能不使中国反感。(薛钰《对六十年代中苏论战中若干问题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九评苏共的成因之二:社会主义阵营同盟的先天缺陷导致同盟破裂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内在的结构弊病之一是国际主义理念与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以意识形态的同一性替代或掩盖国家利益的差异性。从共产党的角度,无疑必须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耳聪民族国家的角度,则需要维护各自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弊病之二是同盟内部领导与被领导的组织原则与各国平等享有权利的准则之间的矛盾,把党际关系等同或混淆于国家关系。在此先天缺陷下,同盟必然破裂。(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九评苏共的成因之三: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起了决定作用

  中苏两国都是对外政策决策过程高度集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个人因素往往对两党两国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一方领导人对另一方领导人的人身攻击所造成的感情上的伤害,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赫鲁晓夫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政策;同样,毛泽东对苏联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事实上也决定了中国对苏联的政策。因此,这两位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甚至感情用事或一时冲动,都能左右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况且,他们当时都缺乏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各国共产党之间互相关系的成熟经验。(朱瑞真《中苏分裂的根源》)

  中苏论战的成因之四:苏联用大国大党心态对中共发号施令制造不平等

  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可以从各方面去探寻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后,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以我为主、发号施令那一套,越来越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长波电台事件、联合舰队事件、布加勒斯特会议围攻事件等。两党两国关系由恶化发展到最后破裂并走向对抗,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对待中国党的不平等态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从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恶化了,“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刘克明《中苏关系40年的历史教训》,《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

  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分歧开始加深 埋下破裂论战根源

  隔阂和不和谐,主要是从苏共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的。归纳起来有三大分歧,即:对斯大林的评价;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苏美缓和战略。斯大林问题,起因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的不平等问题,一直是苏联同社会主义各国关系的症结,中国也深受其害。这个问题,发端于斯大林时期,在赫鲁晓夫执政以后,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根本改观。苏联争取同美国缓和的战略,是在苏共二十大上确定下来的,表示出苏联急于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建设问题的迫切愿望。这时,中国的主要注意力也在国内建设上,也在奉行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对外方针。两国没有在战略目标上表现出根本的分歧。但是,从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苏开始,两国在缓和战略上的不协调,日趋表面化。(李捷《从结盟到破裂:中苏论战的起因》,《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