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大学生谈高考:知识改变他们的一生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11-12    已有  人阅读

  一个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出劫难的国度亟待变革,教育则是民众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也就成了共和国开启改革大幕前的序曲。1977年,停掉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27万青年从此用知识改变命运。

  高考恢复头几年的大学生集中体现了一个时期的变革,这是改革开放的战鼓敲响后出现的激情荡漾的一帮人。他们大多数上过山、下过乡,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然而,他们依旧是幸运的一代、是时代骄子,他们盼到了光明,等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制度的重建。

  “文革”时期的摔打,恢复高考后对知识的重视,以及毕业后国家大变革的良好机遇,更使他们迅速成为了时代和社会的栋梁。

  -记者王文隆实习生欧阳小路

  □背景资料

  30年,

  教育制度大发展

  ◆1978年,中国政府在高考制度恢复后,派出首批留学生。与“文革”前留学生所留学的国家主要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此次奔赴的国家主要是美、加等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的前几批学生多数归国,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现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是1980年公派赴美留学生中的一员。◆1980年2月2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制度全面恢复,“学士、硕士、博士”等几年前还陌生的词汇一下子热遍神州,中国又找回了尊崇斯文的传统。这是中国第一部教育法规,从此,迈开了教育立法的坚实步伐。◆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该年7月1日实施。这部法律在改革尚未步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没有充分显示、中国的经济实力尚比较薄弱的时期出台,注定了条文简略和其过渡性。但“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教师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教师——中国已存在几千年的古老职业纳入了现代法治轨道。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这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法,它的出台,使中国教育立法的基本构架形成,从此,中国教育立法步入了有序稳健的状态。

  ◆1996年初,制定了职业教育法、1998年制定了高等教育法、2000年制定了通用语言文字法、2002年制定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或批准了多项教育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地方各省市区人大也相继制定了一百余项地方性的教育法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颁布了覆盖教育各方面工作的有关教育规章二百余项;地方各省、市、区人民政府也制定了符合当地教育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教育规章,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一切都因抓住了那次高考机会

  -讲述:夏远景,当年下放知青,1977年参加高考,现周南中学特级教师

  高考恢复第一年,常德石门县城关镇的夏远景就参加了,同年被大学录取。那一年,夏远景作为知青下放到石门县阳坪公社昂头大队,还当上了生产队副大队长。

  走两公里路,去村部看报纸

  那时,只要没轮到自己做饭,夏远景就会走到两公里外的村部看《参考消息》,风雨无阻。夏远景出工务农时总是带着书,一有空就抓紧复习。质朴的队长察觉后,就把他调离了“一线岗位”,而新差事就是带领老弱妇孺干些积肥、打理牛棚等不要外出的活,而队长则带着青壮劳力“出征”,去修蒙泉水库。

  虽然身在偏僻农村,夏远景对村外的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等有着很强的求知渴望。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吃不饱的夏远景有着宛若诗人般的浪漫,他说“当年也曾梦想自己的知青点能有楼台亭阁、有些花草……”

  “当年,《参考消息》是我们唯一的获知外界消息的途径。”夏远景说,每次去村部看《参考消息》,为的就是从那上面了解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评价,从而对时局作出判断。197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看完《参考消息》往回走的夏远景,差点被伏在路上的毒蛇咬伤。蓦然回首,当年的险情和困境已变成如今回味的快乐

 

  考题里有“摩尔”,没学过

  1977年高考,在湖南的物理考试题里,有道以摩尔为计量单位的考题,很多人都没有答上来。

  夏远景说,“当时我们学的农业基础知识和工业基础知识代替物理化学,不见有‘摩尔’这样的计量单位。”他记得,考试一完,场外的人们很多都在围绕这题争论。

  文革十年浩劫,把很多人受教育的机会给耽误了,青年人基础知识掌握不全、不牢的情况比比皆是,国家也匮缺合格的教育者。那个年代,人们该补的知识又岂止一个小小的“计量单位”。

  大学里,与昔日学生同学

  1977年恢复高考,由于之前的十年里积累了太多的知青,所以头一年的考生如井喷般涌出。当年的考生年龄跨度达三十岁之多,甚至出现了父子、叔侄、师徒、师生同时参考的现象。在夏远景所上的常德师专数学科,年纪最大的同学40多岁,而最小的才十五六岁。

  他清楚地记得,同学当中,有比三尺讲台上的老师还老的。有中学时代的老师在大学里与昔日的学生以同学相称,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一元二次方程”,或者互相纠正口语发音。这些有趣的事情,在那时都不难看到。

  没有高考,我可能还是农民

  夏远景大学毕业后即投身教育,当过数学老师、教务主任,还任过中学校长。能有这么多的经历,用他的话说,都是因为抓住了那次高考的机会:“如果不是高考,我可能现在还是个农民。”

  现在他是周南中学名声在外的特级教师。湖南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委员会委员、数学组组长,湖南省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沙市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一长串的社会职务,把夏老师的时间表排得很满。

 

  成为大队“解放后第一个大学生”

  -讲述:陈永华,岳阳县人,1979年参加高考,现长沙新航道学校校长

  1979年10月,岳阳县公田区蓝田公社琴田的小伙子们都在干着喂牛或是砍柴的活儿。在他们眼里,赚足工分才是硬道理。15岁的陈永华则在为高考作准备:看书、学习。这似乎成了他和大队里其他同龄孩子的最大区别。

  那时,大学生是稀有物种

  “高考恢复的第三年,我成为了我们大队自解放以来第一个大学生,在付出比农作时双抢还多的汗水和艰辛后,我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并超出重点本科线被录取。一举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那一年,陈永华还不到16岁。

  陈永华带着乡亲们的期盼,独自驶向了梦想中的大学—双肩挑着大队送的脸盆和被褥。更沉的,是乡亲们内心里共同的期盼和默默的祝福。

  大学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是稀有物种。能享受高等教育,在乡亲们看来简直是神话故事。之后,陈永华在大队的地位直逼村头上庙里的土地神,大队给陈永华送脸盆和被褥也是“极尽奢华之能事了”。

  那段历史,是赚工分的历史,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已是甲等劳动力,用公分糊口是劳苦大众们的唯一选择,念大学,几乎是不现实的。农民在队长的带领下集体干活儿,队长记录出勤。壮劳力干重活儿,每干一天记12分。到年底,队长公布每人所挣的工分,算下来,劳动一天的平均收入只不过几分钱。

  当时陈永华家经济很拮据,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着补丁,吃的是盐水泡饭,集体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正当许多人考虑如何让肚子吃饱的时候,十来岁的陈永华却努力让自己的梦想“吃饱”……

  那时,冬季上课最痛苦

  2008年10月10日,已成为长沙新航道学校校长的陈永华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深沉地述说着当年的艰辛,告诫晚辈要感到满足和幸福。

  这三十年,他对自己国家的教育事业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见解,这些年,国家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改善,实行义务教育、小学免除学杂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日趋完善,无一不说明国家办教育的实力日渐增强。

  “以前的留学生凤毛麟角,几乎全是公费,而如今,长沙新航道学校每年都要培训出好多这样的学生。”陈永华为中国教育和自己的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而在三十年前,情况就没这么好。冬季上课是学生们最痛苦的事。天寒地冻,认真听讲很难办到,简陋的教室里到处都能挤进寒风和雪花,那个年代,工业用煤都难以保障,取暖就更别提了。

  那样的条件下,学校动员学生在课外拾些树枝,储备在教室后面。冬季来临时,拿出来生火取暖。地面无处可拾时,有的同学攀上高高的树梢摘取枯枝败叶,以此争取优秀学生的“头衔”。

  那时,收音机成听力课工具

  说起自己的大学生涯,陈永华总是不经意地想起那台信号不好、声音模糊的收音机。天线摇了三百六十度,还是咿咿呀呀像个醉鬼在说话,用它听美国之音的听力课总是特别费劲。

  如今,连陈永华的学校都有自编的教材、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冷暖空调也是必备的。学生们身上也都挂着琳琅满目造型别致的mp3、mp4了。

  最近几年,陈永华跟著名的雅思之父胡明等人一起办了长沙新航道学校,主要做英语培训,因此出国考察和交流学术的机会比较多,陈永华说以前的留学生,在外面被老外们询问来自哪里时,总是会问你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新加坡人?如今,他们总是先问“你是中国人吗?”

  在陈永华看来,留学生们在外待遇的日渐改善,是祖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力提升最为有力的证明!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