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方式三:专业级差
发布于 2015-07-22 已有 人阅读
在高考录取中,省招办按提档比例把考生档案投给高校后,录取并没有结束。可以说,高校招办的录取工作这时才刚刚开始。高校招办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为考生分配专业,即专业录取。只有完成了专业录取,考生才算正式被录取,否则就会被退档。因此,了解高校的专业录取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校专业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和所填报的专业志愿,同时还要参考体检情况、单科成绩、政治思想表现等一系列因素。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对进档考生进行专业分配一般有三种方式:专业优先(即专业清)、分数优先(即分数清)、专业级差。下面分别就这三种方式做简单介绍,并针对每种方式给出相应的报考建议。
专业级差方式:
这种方式下所有考生按成绩排队,所有专业同时录取。首先,对队列中第一名考生考察其第一专业。如其第一专业还有计划则将该考生录取到该专业,完成对该考生的处理并开始录取队列中下一名考生;如其第一专业计划已经满额,则将该考生成绩减去预先设置的相应级差并将其插入考生队列的相应位置,完成对该考生的处理并取队列中下一名考生。以此类推,直至考生专业志愿均已处理完。如果这时仍有考生没有安排专业,则视其是否服从调剂,将其调剂到还有计划余额的专业中去;如果考生不服从专业调剂,则退档。
*报考建议:可以看出,专业级差的方式既考虑了考生的成绩,又考虑了考生的专业志愿。在这种方式下,所有专业同时录取,将一专业志愿的和二专业志愿(一专业落选者)达到分数级差者同时排序录取。例如,某校对第一、二专业的专业级差规定为3分,某考生580分第一专业落选,第二专业为心理学专业,计算机程序设定将其成绩减去3分相当于577分排序在一专业报心理学某考生(例如,某位分数为578分的考生)之后等待录取。在这种方式下,相对高分考生选报第一专业时可稍稍冒险,设置专业之间的梯度时要注意专业级差分;相对低分的考生则要根据规则,在第一专业(及前几个专业)填报较为稳妥的专业,同时设置专业之间的梯度时也要注意专业级差分。
一般情况下,一所高校在某一批次录取时,只能采取上述三种方式之一。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由高校决定,并在《招生章程》中对社会公布。
需要说明的是,身体状况、相关科目成绩等也是专业录取的重要因素。考生可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高校《招生章程》中的规定,避开限报专业,关注专业有无单科成绩要求,有无外语语种、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要求等。
另外,在专业录取时,使用的成绩不一定是考生的高考实考分,因为有些学校在专业录取时依然承认加分(即将考生的实考分加上加分后参加排队)。加分方面的规定,考生同样可以参考高校的《招生章程》或咨询招办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