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必修二易错点汇总(二)

      发布于 2015-08-27    已有  人阅读

1.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碱基对的变化吗?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染色体变异是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而染色体变异则可以看2.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显性突变时是变成了AA还是Aa?还是两种都有可能?

  一般只考虑一次突变: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显性突变时是变成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发生隐性突变后变为Aa,性状不改变。

3. 突变和基因重组发生在体细胞中呢?还叫可遗传变异吗?

  还叫可遗传变异,因为可遗传变异,只表示它可以遗传,不表明它一定能遗传。如果突变发生于体细胞,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4. 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吗?

  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是染色体变异,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才属于基因重组。

5. 如何根据图像准确判断细胞染色体组数?

  有几条一样的染色体,就有几个染色体组。

6. “单倍体一定高度不育”为什么错?

  例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能得到同源四倍体,若将该四倍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它可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异源多倍体,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但它不可育。所以单倍体不一定高度不育。

7. 单倍体什么性状能看出来?

  有的性状单倍体能看出来,如植物的颜色,抗病性等。

8. 秋水仙素是抑制纺锤丝合成还是让已形成的纺锤丝解体?那么细胞会停止分裂吗?染色体如不分离,染色体如何加倍?

  秋水仙素既能抑制纺锤丝合成(前期)还能让已形成的纺锤丝断裂,秋水仙素阻止了细胞的分裂。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丝”无关系,它相当于基因程序性表达。当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发育到一定时候,着丝点即断裂,染色体数加倍。

9. 所有的基因重组都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吗?

  错:基因重组有广义,狭义的说法,狭义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广义的基因重组包括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工程。

10. 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和鲍文奎教授的适于高寒地区种植的小黑麦为什么前者依据基因重组,后者依据染色体变异?

  我国的杂交水稻最初是利用三系杂交育种获得成功的,将两个遗传性状不同的类型经过杂交获得,所以依据的原理为基因重组,而八倍体小黑麦是经种(属)间杂交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人工创造培育的新物种.依据的是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的原理。

11. 育种要注意的问题有那些?

  1) 育种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产量高)的新品种,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 选择育种方法要视具体育种目标要求、材料特点、技术水平和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科学决策:①一般作物育种可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②为得到特殊性状可选择诱变育种(如航天育种)或多倍体育种;③若要将特殊性状组合到一起,但又不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可考虑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育种,如培育各种用于生物制药的工程菌。

  3) 从基因组成上看,育种目标基因型可能是:①纯合体,便于制种、留种和推广; ②杂交种,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12. 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要比隐性性状个体多对吗?

  肯定是错的,因为一些物种在特定的环境下,身上一些性状由显性体现出来往往受到迫害或被攻击,而相反这一性状由隐性控制恰巧能够适应生存的环境。

13. 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占6%,则A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这怎么算的?

  某种群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aa占6%,则Aa占有76%,A基因的频率为1AA+1/2Aa=18%+1/2*76%=56%

14. 教材上说:基因重组也能改变基因频率,请问,基因重组如何改变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使后代具备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此时,并没有改变基因频率。但这种结果,为环境的选择提供了来源。通过环境的选择作用,那怕是使少数个体死亡,也必定会改变基因频率。 所以,实际上是基因重组加上自然选择就影响了基因频率。

15. 环境的改变会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吗?

  不会;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环境对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虽然随着环境的改变,适应环境的变异也会改变,但这个变异是原来就有的,而不是环境改变后产生的。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