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热点问题模拟试题及解析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9-06-05    已有  人阅读

(一)选择题

  1。地震震不碎两岸同胞情,2008年5月15日由台湾同胞捐助的首批救灾物资——10.4万条毛毯、1 000顶帐篷、2 000个睡袋、3 000公斤饮用水、2 500个遗体袋等,被以专机运抵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台湾同胞捐赠的物资(  )

  A。是商品,因为它们是劳动产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是用于交换

  C。是商品,因为它们是供别人消费的

  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的使用价值没有得到社会承认

  2。据财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7月20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14.84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50.65亿元。其中: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65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0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4.19亿元。这主要体现了财政(  )

  A。可以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

  B。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

  C。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可以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3。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保险公司纷纷开通绿色通道,为投保灾民理赔申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关于“商业保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保障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

  ②它保障的项目广泛、开展多样、给付标准较高

  ③它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投保人个人意志的体现

  ④它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内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恢复重建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中央政府提出这一目标,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  )

  ①社会保障制度

  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③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④优化经济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5。专家指出,地震时约有70%的人是跑出室外或室内避险获得生存的,只有1.5%的人是跳楼、跳窗获生的,这表明跳楼、跳窗不是有效的避险方式。专家对避险方式的认识运用的是(  )

  A。合理想象             B。创造性思维

  C。把要素分解的分析法   D。把要素联合的综合法

  6。面对如此巨大的毁灭性灾难,面对已经面目全非的家园,面对我们痛失的亲人朋友,一些灾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适当的心理援助可以帮助其减轻压力,尽快地投入灾后重建。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

  ①是物质救灾的重要辅助力量

  ②是我国灾后重建的中心任务

  ③有助于灾民加固和重塑心理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④有助于减少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7。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参照更多台站资料的数据,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这一认识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C。认识需要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D。真理具有相对性,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结论

  8.2008年11月6日,“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条标语,由青川县政府捐赠给了地震文物指定征集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这两条标语分别体现的哲理是(  )

  A。内外因辩证关系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B。内外因辩证关系和尊重客观规律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坚持内外因的统一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9。林浩等20名同学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马小凤等30名同学被授予 “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称号,这启示我们(  )

  A。贡献是人生的唯一价值

  B。被授予英雄称号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C。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D。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

  10。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14.6万名人民子弟兵, 7.5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行动,成为解救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公路运输、油料保障、电力抢修、恢复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突击力量。这说明(  )

  A。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的根本任务是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的根本任务是保卫国家安全

  C。军队承担着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

  D。军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重要的权力机关

  11。胡锦涛在全国地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重大检验,地震之所以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是因为在抗震救灾中(  )

  ①党中央要发挥统揽全局的主心骨作用

  ②各级党组织要凝心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③广大共产党员要身先士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④各级政府要履行各项职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2008年6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这表明(  )

  ①人大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为了积极帮助因地震灾害地区企业和群众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国务院下发文件免除受灾企业和群众的相关税收,并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对受灾地区的企业和群众申请金融贷款实施无息发放。  

  材料二 有分析家称,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透明的工作作风是中国政府获得高度赞誉的重要原因。一个权力运作在阳光下的政府必然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材料三 灾情发生后,一方面,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积极投入抗灾第一线,奉献爱心,倾力支援;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或以中国红十字协会的名义贩卖灾区急需的帐篷、药品,或假冒慈善机构诈骗人们的爱心捐款,影响极坏。

  (1)结合材料一,分析在抗震救灾中如何处理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请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将权力运作在阳光下?我国应如何打造“阳光政府”?

  (3)结合材料三,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对抗震救灾中两种不同态度的认识。

  14。材料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该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材料二 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设)有堰官。

  ——摘自《水经注》

  材料三 受汶川地震的影响,四川省按延考区和非延考区组织两次普通高考,这是四川省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首次,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都绝无仅有的。

  (1)地震多由板块构造运动引起,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哪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该地震所在的区域属于哪个地震带?由地震所引发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2)材料二所指的工程名称叫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战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国家组织两次普通高考的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

  1.B 【解析】捐赠不是用于交换,所以不是商品。直接选择B。

  2.A 【解析】抗震救灾资金属于资源,投入资金是配置资源。所以选A。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3.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目标是区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①④均属于社会保险内容,不合题意。

  4.A 【解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目标和经济道理,③不属于经济道理,④与具体目标无关,材料没有讲到经济结构。

  5.C 【解析】分析与综合的区别是实现分解还是联合,材料中对地震避险的方式进行分别研究,属于分析法,所以选C。

  6.A 【解析】灾后重建的中心任务是恢复生产,所以②错误,本题与次生灾害无关,不选④。相对于物质而言,心理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性力量,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7.C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任务、性质等。感性认识不能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A错;真理具有相对性,但并不是说真理不可知,所以D错;认识的根本任务不是最终目的,B混淆了二者的区别,不选。

  8.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两条标语的内容,前者强调内外因原理,后者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9.C 【解析】贡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不是唯一价值;精神贡献和物质贡献都重要。

  10.C 【解析】本题中A、B与题无关,D错误,军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材料中军队的行为属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选C。

  11.D 【解析】本题考查政党和政府的区别,④中的政府与材料设问中的政党不符合。

  12.D 【解析】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的地位不同,全国人大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材料中的决议不是法律文件,所以与人大立法权无关,本题反映了政府与人大的关系,是民主集中制的一个表现,②③正确且合题意。

  13。(1)①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国家要维护好受灾企业这一局部利益,促进企业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同时,企业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以减少给国家造成的损失。②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企业要力尽所能地帮助灾区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眼前和现实利益;同时,要加强自身积累,立足长远发展。③正确处理好国家与职工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国家要出台相关金融和税收政策,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水平。

  (2)原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措施:①打造“阳光政府”,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政府行为。同时,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中国共产党监督、人民政协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方面制约和监督政府行使权力。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防止滥用权力,坚持对人民负责,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3)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献爱心中,既有真诚奉献的广大志愿者和捐献者,也有鱼龙混杂的不法分子。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法分子一定要严加打击,对积极投入抗灾第一线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要大力表彰。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它要求我们抓住条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各种打击活动的实施使各种救灾物资能真正地送到灾区群众手中。④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也有一定影响,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不法分子只是少数,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无私奉献、倾力支援的。

  14。(1)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

  (2)工程:都江堰。状况:战国时期成为天府之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蜀锦闻名遐迩,民族融合加强;唐朝后期以来,“扬一益二”,成都成为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组织两次高考保护了灾区考生的利益。②国家具有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两次高考有利于更好地实行国家选拔人才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功能。③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原则。组织两次高考符合家长和考生需要。④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关系,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两次普通高考才实现了考生间的真正平等。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