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缘为何想逃跑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4-14    已有  人阅读

心理医生札记>>>

  温州市民康医院 程航

  近几年,陆陆续续接诊了十几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咨询。通常他们都是由父母陪诊或先代咨询,理由是这些孩子不愿去学校上学,成天就在家里呆着,还动辄乱发脾气,自己也很痛苦。搞得全家人整天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另外,这类孩子还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早先学习成绩优秀,一部分还在重点高中就读,咨询前几乎都是班级前几名,在老师家长眼里,本来就是考一本,至少是二本的料子。赶巧的是,他们几乎都是在高考前半年以内来咨询。

  跟这些孩子接触,有的是三缄其口,有的倒是侃侃而谈。道理似乎都明白,对目前状况也深感不安,也多次表示某日某时一定返校,对医生的谈话也多表示认同(也许是给医生面子),最终常常是自食其言。所幸的是,他们中间有几位还是考上了大学,但相同的情形有时又会在大学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给人的反差很难让家长、老师、甚至同学理解。其实这是个心理素质问题。如同中国足球的临门一脚,还如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冠军赛的最后一枪。随着高考的临近(通常这是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他们平时脆弱而不显见的心理素质面临真正的考验,他们平时良好的自我感觉此时处在极度紧张甚至崩溃的边缘。他们恐惧而选择“逃跑”以回避自我形象崩溃的“灾难”。

  但这解决不了问题。因而他们又会烦躁不安。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做起,让自我形象一开始就建立在成功与失败的现实感受当中。只有内心世界完全接受一个真实的自己,并喜欢这个带有缺点的自己,你才可能把你的注意力随心所欲地投向外部世界,并专注于你希望赢的事情上。

  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常常还是一些基本问题,“逃跑”的基本问题就是不敢面对。

  关于面对,自我功能成熟的人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遇事会自然地面对。他们曾经“遇到”过很多事,并因此学会了处理各种事情,遇事面对就像启动某个计算机程序一样简单,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强调。所以,他们头脑“简单”——不会纠缠考不好别人会怎么看自己,也不会深陷别人越来越超过自己的不安中——这些问题,他们是要等到问题真正发生后再去面对的。对他们来讲,坦然面对问题是那么的简单。

  但对一个完美主义的高中生来讲,问题却复杂得无休无止。以至于最后连进学校的校门,看见几日未见的老师和同学都变成一件想起来就会焦虑的事。

  怎么办?他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把问题抛回给家长、心理医生。面对啊!事情还能怎么样呢?天会塌下来吗?地会陷下去吗?难不成逃跑比面对还荣耀?

  面对就是不输给自己,面对就是成长的开始。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