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复习:贵在一个“真”字!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5-04    已有  人阅读

  高考复习很复杂吗?很难吗?答案是:是,也不是。关键在一个“真”字!要真下功夫,要真做到位,要真正学会,搞懂。如果一位同学,自认为自己很用功了,但成绩就是没有起色,那么我认为你十有八九是没有“真”学习。

    有同学说了,什么叫“真”学呀!我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你怎么还说我不是“真”学呢?我要说的就是,正如“看书”不一定是“阅读”一样,坐在教室里和坐在书房里更不一定就说明你在“真”学习。衡量的标准不是时间而是实效。我们要常常问一问自己——

    我真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预习吗?有些老师会布置家庭作业供第二天上课用,那么,这份作业我做了没有?如果是要读的文章,我认真体会、分析了没有?如果是要背诵的单词,那么我滚瓜溜熟了没有?如果是一套即将在明天讲评的试卷,那么我做了没有?如果这些我都没有不打折扣地完成,那么,第二天的学习怎么进行?恐怕就只能是跟着大家开晕车了。

    我真的听课了吗?听课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到了四、五月份,该讲的东西老师都讲了,现在需要的是消化、提高。要想在每天的复习中都有新的收获,那么就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对老师总结的东西当堂吸收,一方面要学会提出新的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地思考、研究,以将复习引入更高的境界。所以,没有互动的课堂学生也是有责任的,学生应该明白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互动中实现的。

    我真的做作业了吗?这个问题更为严重。(曾记得一位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高三下的一次考试中数学考了70几分(总分150),非常奇怪。我找她谈话,请她仔细地还原自己的学习过程,以便发现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结果,我发现,她是只看题不做题,她说题目太多,没有时间完成我就只看题目,知道思路就行了。我恍然大悟,马上告诉她,每天至少做一套数学卷子,而且必须算出答案,步骤完整。她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也没有问我为什么,反正照着做就是了,这样到了高考她的数学考了120多分,进了名牌大学。我为什么要她这样做呢?我历来主张的观点就是,只有平时的训练如同高考那样,高考时才能像平时那样拥有一颗平常心。而我们平时的许多练习卷,并不是在如同高考那样的情境下完成,或许我们可以查查工具书,或许还可以超时,或许还可以从别人那里借鉴思路,或许……总之并不真实,更何况“只看题不做题”呢?)所以,要真做,要真算,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这样,能完成多少就是多少,剩下的带到第二天的课堂上,去与老师、同学互动。也只有这样,才会对自己有更客观的评价,也才便于改进、提高。所以作业要“真”做。

    我“真”的在学习吗?我多久没有翻动眼前的书了?我“真”的在听课吗?老师已进行到什么地方了?高三复习“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是很多。有一些学生实际上已经厌学,但出于对家长、教师的畏惧,出于对前途的恐惧,于是也同大家一样死死地做在座位上,甚至下课也不出去,似乎很用功,但成绩不理想,我以为,他(她)是用功不用心,出工不出力,坐在那里,落的个心理平衡罢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到心里去。如上所述,没有自己思考、体会的学习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我觉得,如果实在学不下去,还不如出去吹吹风,跑跑步,或许又可以焕发出新的激情。

    最后一个问题是——

   我“真”的会了吗?对学习的内容,无外乎三种情况:“真”会了;自认为会了实现并不会;根本没有弄明白,但考虑到快到高考来不及解决了,得过且过吧,反正高考也不一定考。第二种情况最多,属于不求甚解。这种情况危害也最大,因为给了老师一种假象,以为大家都没有问题,结果大家都掌握得一知半解。所以,每当老师完成某项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扪心自问”:我到底是否“真”的懂了,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吗?

    考前的复习是做减法的,而减法的标准就是“真实”,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才可以把减法做得很准确。应该说在考前的这一个月里仍然可以改变许多东西,甚至最后一天都可以有所感悟。

    愿所有读到这篇文章的同学都问一问自己:我是“真”的在学习吗?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