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自己的最好 关注高考志愿填报七大现象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5-11 已有 人阅读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延长。这周,考生和家长基本都向学校上交了高考志愿的草表。由于今年是本市第一次实施高考平行志愿,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很多考生和家长因为缺乏经验陷入盲区。本期升学周刊专访上海市位育中学副校长姚国超,请他就目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望引起考生和家长的重视。
现象一:忽视 “遵循志愿”
众所周知,平行志愿的核心理念是 “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很多考生和家长弄清楚了何谓 “分数优先”后,却忽视了 “遵循志愿”。所谓 “遵循志愿”,是指考生的A、B、C、D志愿之间是有顺序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将4个志愿按照梯度排列,如果考生分数在A和B学校的分数之间,则被B院校录取。”举例来说,假如A同学一本志愿是交大、上外贸、上大,而B同学的一本志愿是上外贸、上大。如果交大的录取分是500,上外贸是460,而A同学和B同学的考分均是505分,则A同学尽管被交大录取,但在专业选择上肯定没有优势。相反,B同学以505分可以竞争到上外贸较好的专业。
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虽然平行志愿本科每批次都给考生4个志愿选择,但考生不需要全部填满,考生和家长善加利用这些志愿,制定最佳的填报策略。
现象二:一本志愿明显拔高
从考生和家长上交的志愿草表情况来看,不少考生的一本志愿呈现出明显拔高的趋势。如,有的考生实际水平为 “保二本,冲一本”上,但是一本批次的4个院校层次却填得非常高。
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实施平行志愿后,考生较难把握自己和每一批次中4个志愿的关系。有的学生将D志愿定位为自己的实际水平,有的学生则把自己的实际水平定位在B或C。考生不同的定位,将会直接影响他的报考策略。
另一个原因则是考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这次模拟考结束后,很多考砸的学生认为是发挥失常所致,按照以前或平时情况来看,完全能考得更好,因此想当然地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加了几十分在模拟考成绩上。
现象三:报考外地志愿减少
由于今年高考填报志愿中不再强求考生必须在每一批次中填报一所外地院校,因此发现考生填报外地院校的情况不如人意。
现象四:对院校缺乏了解
在考生上交的志愿草表中,还发现到考生填报的院校乃至专业都非常集中。考生热衷的院校有复旦、交大、同济、财大、上外等。报考专业集中在金融专业。往年被很多考生作为第一或第二志愿的 “热门”高校上海大学,今年却成为了 “冷门”学校。
东华大学和原上海水产大学都是本市两所非常优秀的学校,其中东华大学还是本市少数几所部属高校之一。但是谈起东华大学和水产大学,很多考生和家长仍停留在一个是搞服装纺织的,一个是搞水产卖鱼的粗浅认识上。
事实上,好学校不一定都是好专业,一般的学校也有重点学科。考生和家长应在对学校了解下足功夫。
现象五:填志愿事甩给家长
虽然说高考和填报志愿是考生个人的事,但眼下绝大部分考生都将填志愿的任务交给了家长。不少家长也理所当然认为,孩子只要专心提高成绩,努力学习应付高考。填报志愿的事交给家长来操心就好,让孩子不要分心。
姚校长认为,这是一个误区。读大学的人毕竟是考生自己,家长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考生对自己的将来应当有所设想、有所主见。对家长来说,也要长个心眼,避免一旦志愿填报失误后,将来可能出现的家庭矛盾。具体来说,不仅填报志愿前期应充分听孩子的意见,填好的志愿后也应交由孩子来“拍板”。
现象六:考生之间互相影响
在学生上交的志愿表中还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志愿表有时会很相似。还有些学生,为了“要面子”,不甘自己填报的院校层次落在人后,勉强自己的水平填报同桌或是好朋友同样的院校。类似考生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也应当在填报志愿中引起注意。
姚校长认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谨记“不是好的大学都好,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最好。”
现象七:浪费“推优”机会
此外,还有些学生先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参加了一些院校的提前选拔,并拿到了一些校内加分。然而实行平行志愿后,他们想 “冲一冲”更好的大学,于是将获得校内加分的院校填在B、C、D等志愿上。从表面上看,他们很划算,看似有保障,实际上却浪费了推优的机会。
事实上,如果考生将获得校内加分的院校填在A志愿,则考生有更多的可能被该院校的好专业录取。
作者: □晚报记者 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