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最好的家教是不(越位)教育(的言传身教)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8-07    已有  人阅读

 易中天:最好的家教是不教育 - (强加于人的)励志和培优摧残人性 
         作者:刘莉  来源:武汉晨报  时间:2007年10月10日


   易中天自称“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他昨(9日,下同)在武汉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谈其家教经说:“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即是不越位管教,就靠身教言传)。”
   易中天前日到汉,将以已故恩师胡国瑞先生的名义设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生(详见晨报9日A09版报道)。昨日中午,易中天接受晨报记者专访,记者点题让他谈谈“家教经”,他一如既往,话语“麻辣”,抛出“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小富即安,万岁”等“家教语录”。


    看晨报谈家教
    易中天的父母在高校工作,易家三兄弟在事业上均有建树。易中天的独生女易海贝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硕士毕业,现在上海工作。
    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是不是有独特的家教秘诀?易中天却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更像人,而不是像工具,或者是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易中天说,在子女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下一代自由成长,“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人生,人生道路只有自己选择,别人替代不了”。
    易中天说,自己从小就爱读书,不管读什么书,父母都不会横加干涉,而是利用高校资源尽量给他借书。易中天说,自己的古文功底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
    “您的父亲对您影响最大吗?”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易中天回话说“是‘我们的父母’”。易中天认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作用更重要,“教育成功的子女,十有八九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易中天说,他在来汉的飞机上恰好看到8日晨报报道《玩什么妈妈总扯上“作文”》,他认为这位母亲教育不得法,“带孩子出去玩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结果却适得其反”。


  花一年时间帮女儿填报高考志愿
  刚上高三时,女儿想请易中天对填报高考志愿提些参考意 见,易中天秉承让女儿自主选择的原则,给她的建议即“四项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兴趣原则,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三维坐标系”就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按照这个坐标系,加上‘四项基本原则’,结合你可能得的考分,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几天后,女儿经过仔细分析,决定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委托老爸抽空对有关学校实地考察。易中天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并实地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音像资料(一般来说,一般不容许,也不必这样),还列出了这些学校近年来在福建省招生的排行榜。资料整理好后,他交给了女儿,便不管不问任其选择了。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
    易中天的女儿易海贝从小到大成绩优异,大学期间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易中天说,女儿从不培优,“我对励志和培优深恶痛绝,这是摧残人性”。
    易中天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在某大学演讲,一个女生站起提问,希望易中天送给大学生几句励志的话,就像长辈对儿女那样。易中天说,“既然你把我当作长辈,我也把你当作自己的女儿”,掌声雷动时,易中天话锋一转,“我从来就不对女儿说这种话。”
  易中天说,一个人有没有“志”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励”出来的,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像一剂毒药,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花小草。
    在易中天看来,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缺失是“大一统观念”,没有给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在美国,问孩子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想当总统’,底下同学们鼓掌;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想当家庭主妇’,同学们也鼓掌。”
    易中天并不否认励志作品的存在,“谁愿意写、谁愿意看是谁的自由,但说我的书很励志,那是骂我,我自己不看、不写励志作品,也是我的自由”。

 

(理由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他人教育因素、自我教育因素是影响成才的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是相对的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教育的实际,主要是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与传媒影响”组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就不能确立自信、自强、自立、自尊,是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

自我教育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逐步生成和发展的,而且随着人的成长,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孔子所说的“不教而善”的“上等之人”,实际就是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高度发展的人。

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外因的他人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普通的哲理。

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我教育的所谓教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

诚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教育,但这种教育若没有说服力,家长和老师讲一套做一套,孩子又怎么会把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变成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践呢?又如何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呢?

朋友们,为人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身教基础上进行言教,默默影响着孩子自我教育的发展,是积极而顺其自然的,孩子的“内化”能力自然就获得高度的发展.朋友们,易中天“最好的家教是身教基础上进行言教的家庭教育”是高明的。愿大家从我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使孩子成为“不教而善”的“上等之人”.)附录:
 (一)中国著名家长马弘毅先生(马宇歌之父)经典教育语录:●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让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的。但我们有时只重视让孩子超过蓝,而不先问问蓝的自身水平高低。我认为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所以必须先要努力提高蓝的水平。 ● 对孩子进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家长给孩子灌输怎样的观念,这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对一件事的看法会影响他的一生。以学习和锻炼自己为目的独立行走的生命,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让每个立志有为的孩子都独立走向生活吧,越早越好,反正迟早总要有放单飞这一天到来的。(孩子逐渐走向独立生活,就是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高度发展的过程)。

 

(二)对孩子的最好教育是什么?(

 ·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和教育

经常能在各种补习班里见到“陪读”的父母,特别是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家长,放弃了自己所有休息的时间,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业余爱好,甚至暂时放弃了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倾力放在高考、中考“陪读”上,倾情放在孩子的学习上,结果不仅搞得自己疲惫不堪、精神脆弱,而且搞得孩子疲于应付、徒增压力。

现在的父母的确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而且有时候这样的照顾似乎太过度了,对于有关孩子生活上各方面的问题,父母凡事都要参与处理。于是父母从早忙到晚,不得休息片刻,更不用谈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通常一个记忆不好的孩子背后常有一位记忆太好的爸爸或妈妈,而一个不太爱干净的孩子背后常有一位爱清洁的父亲或母亲。每当孩子房间乱了,就有父母收拾残局;孩子功课不好,会有父母来操心;孩子有了困难,常是父母出面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此无微不至的“服务”,让孩子不必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长久下来,自然在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

有时候令人不禁深思:难道孩子在生活上各方面的问题都是父母应负的责任吗?父母应该为孩子处理所有的问题吗?台湾亲子教育专家钟思嘉教授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问题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如果父母坚持要为孩子处理或服务,会养成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和心态,甚至会引发孩子抗争或叛逆的行为,同时否定孩子的能力,剥夺孩子学习、适应、处理问题和发展责任心的机会。因此父母应该把问题的处理所有权划分清楚,认清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属于孩子的问题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孩子有学习的机会,同时也该自己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装不出来的,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规范,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但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真诚地面对生活。

从许多父母教养的经验里,可以发现一件很有趣的现象,有些父母会抱怨:“我的孩子好的习惯行为没学会,倒是我先生坏的习惯都学会了,还学得有模有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日常生活的言行,对子女存有很大影响力。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自己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生活的时代兄弟姐妹往往很多,然而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的现实客观上使孩子失去了大家庭兄弟姐妹相处的乐趣和彼此的照应,也缺乏在团体生活的学习和适应,更重要的是,孩子大多时候成长在成人的世界里,学习模仿的都是成人的摸样,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均十分深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孩子的最大支持和教育。最后,用一则故事来结尾吧:

有一个宰相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而宰相却是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则看书。

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和看书本,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

你的儿子啊!”这宰相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摘自我的新书《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张放天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8年4月出版)第十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省思中学生亲子人生设计教育》,欢迎转载!转载请将书籍相关信息及后附作者简介完整信息包括,否则视为侵权!

    《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作者简介:张放天,“亲子人生设计”概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内中学生亲子人生设计教育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最新著作《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研究方向:人生设计、学习心理、个人成长。网址:www.career-edu.c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ngfangtian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                   

(一)留给孩子自我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二)留给孩子自主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三)留给孩子自由环境,让他自己去体验;

(四)留下孩子自由究问,让他自己找答案;

(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困难;

(六)让孩子自己去抓住机遇;

(七)让孩子自己去讨论冲突;

(八)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九)让孩子自己去创造.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