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郁闷心理的自我调适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09-25    已有  人阅读

抑郁,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郁闷。

症结所在:高考压力大。

案例说话:2005年年初,一对成绩优异双胞胎兄弟小云和小鹏(化名),却双双拒绝高考。他们的理由令人费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复习好,不能按照父亲的要求考到满分。

医院心理科诊断结果,两人均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主治医生说,小云和小鹏的学习成绩在同龄人中“一路领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他们的要求开始加码,在父亲看来,学习是第一位的,小云和小鹏应该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外来干扰,在其父亲看来,一切与同学的交往,一切课外娱乐,甚至电视、游戏都被禁止。他们父亲的那种近乎苛刻的“完美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专家点评:运动——运动可以宣泄我们心中的不快,释放我们积聚的情绪。

微笑——在心情低落时,试着面带微笑,并持续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好转了很多,而且那些曾让你心情不好的因素也变得不那么困扰你了,你能够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

颜色调节——在忧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蓝色,而那些暖色调的颜色如桔黄、橙色、红色则可以给人带来兴奋、愉悦的感受。

音乐调节——轻松、旋律优美或节奏明快的音乐对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其实,处在面临高考“高压”的境况中的学生,有些许抑郁情绪并不可怕,它甚至就像天气晴转阴那样正常。只要我们轻松去面对它,并用一些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去缓解抑郁情绪,相信在考生在剩下几个月的高三生活中,一路都会有快乐相伴!

强迫现象

症结所在: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中间,在最后检查高考试卷的时候,总是反复检查,生怕有错误,患得患失,对自己没有信心,更多的出现将正确答案改成错误的答案。这种现象在平时的表现是,每次考试反复检查,考后,如果发现自己在某方面出现不该有的错误的时候,给自己非常严厉的惩罚,有的还会体罚自己,以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典型案例:高三的我变得很敏感,如果桌上的东西被人挪了地方,我一定要摆回原位,并且会强迫自己挪来挪去地调整位置,一定要挪个六遍我才肯放手。回到家,门闩一定要扯来扯去扯六次才肯停,如果遇到一些不顺利或者令我紧张的事情,我的毛病会更严重,强迫自己频繁地反复一些动作,觉得如果不做就会有麻烦,如果看了一些很可怕的新闻,会强迫自己反复地想,想到头皮发麻。

还有一个强迫症的个案,高三的女生因为一次模拟考没考好而变得无法到学校上课。她从初三起每次重大考试她就会紧张地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房间哭。她母亲并不知道她女儿的这种情况。母亲只关心女儿的考卷有无很好的分数,以为没事,但不知道女儿每次都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那个女孩后来就因此无法很好地继续学业,最后考了一个专科学校,尽管在此之前,老师认为她可以顺利地进入重点大学。

专家点评:接受现实是应对强迫症的最好的办法。强迫症患者应该放弃不要一丝的强迫观念出现的完美主义愿望,因为你抱着它不放,学习中这些必然的强迫就会与你的强迫症结合起加重你的症状,这也是为什么强迫症难以根除的原因,因为强迫是根本就无法彻底根除的。如果你的情绪是平静的,甚至是愉快的,那么即便是反复地想问题的症状依然存在,你还会有以前那么痛苦吗?只有情绪平静了才会反过来使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

情绪不稳定

症结所在:情绪波动大,常常因为一次、两次成绩不好而懊悔,导致高考失利。

典型案例:我很情绪化,而且做事很爱走极端。有时候心里老爱吓唬自己,要是考不上该怎么办。过分的想这些问题,搞得自己心情十分不好,也影响到了学习。有的时候,却一点紧迫感都没有,一天懒懒散散的,不想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最近成绩有了些进步。我想继续努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我的学习状态。

专家点评:没有哪个考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要抓住最关键的考试。

考生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形势,努力奋斗,不要管别人,要学会向别人请教,会节省很多学习时间;其次要冷静思考自己的前途,调整期望值,不要把期望当成包袱。

情绪焦虑

症结所在: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有疲惫烦躁、孤独压抑、敏感多疑、茫然困惑等情绪,以致心绪不宁、寝食难安;进了考场,则心慌意乱、思维混乱、答题零乱甚至晕场的现象,以致本应会做的题也未做好,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考试境遇性焦虑障碍。考前、考中适度的焦虑紧张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唤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使考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成为应试的内驱力。但过度的紧张焦虑,会使考生判断分析能力下降,抑制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干扰注意力和记忆力,影响学习效率和考试正常水平的发挥。

造成考生过度紧张焦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理因素(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等)、心理因素(师长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高期望值又信心不足等)。

典型案例:还有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了,很多考生会发生精力无法集中、心烦意乱的情况。这种考试焦虑在考试过程中非常普遍,表现为过度紧张、大脑空白、推理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有的考生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状况出现,如眼花、手抖、口干、呕吐、头昏、心率过快直至休克,出现大家说的“晕场”,高考中有时会考生晕倒在考场中的现象出现。

经调查,大约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

专家点评:作为学生,对考试结果要正确对待,考场上,考生通过认真的审题,对该科答卷的完成要有通盘的考虑,应由易而难。首先,把会做的、分值高的题目完成,然后再做难题。无需题题追求完美。

同时,要合理补充营养,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类的物质,每天喝牛奶、吃鸡蛋、蔬菜等。服用鸡精也可增加脑部活性物质5-HT的活力,增强思考能力、记忆力和精神注意力,并能降低人体内引起紧张的相关物质——皮质醇的浓度,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最关键的是要帮助考试焦虑患者进行自控能力的再造,使他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达到调整心理状态的目的。

敌对情绪

症结所在:这也是由于压力引起的。由于功课不好,导致看谁跟谁急,动不动就摔笔记本,拍桌子。与家人同学没完没了地争论、抬杠,不停地挑毛病,有的学生一上课就咳嗽、做题拽头发、摔铅笔,这些都是敌对的表现。

数据说话:一项中学生调查的研究显示,有敌对倾向者占总人数的23.1%。敌对是个体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仇视、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敌对倾向的中学生常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甚至把别人对他的赞扬也看成是冷嘲热讽;老师和同学不能给他提意见,他会认为这是对他的挖苦,甚至会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来;常和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在家里顶撞父母,不愿听他们的话。

专家点评:消除敌对情绪关键是要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强项。任何人都不是一无是处,都有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弱项。虽然你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你能歌善舞、能写会画体育能力出众,只要尽情发挥,这也是成功、胜利。如果你把时间用于对自己优势能力的挖掘发挥,你就没有心思用敌对方式向世界表示你的不满了。要记住,敌对并不解决问题,应该用积极正面的方式找寻快乐,享受生活。

学习压力大

症结所在:这种情况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有一项调查的结果显示,90.2%的学生认为考不好对不起家长。还有社会上的压力对很多学生来说也是不能承受之重,现在很多地方高考重于一切,高考大于一切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在高考的时候非常紧张。

典型案例:“每次考试前,我比别人更紧张。他们总认为我是超人,不复习也第一。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啊,别的同学只要努力就会有进步,而我只要不是第一就是退步!别人苦的都是成绩提不高,但谁又能想到考第一的人苦衷更深呢?”小航说,每次考试前,自己总会禁不住想:我会不会有知识点没复习到?这次不是第一名怎么办?怎么向父母交代?

“我感觉自己就像走在钢丝上……”小航有些无奈,“后面是万丈深渊,前面是茫茫无尽头。”面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他又开始紧张了,晚上总是辗转反侧睡不着……

高三年级学生小高,本来临近高考学习压力就大,可母亲还在强迫他学习,每天都询问他的考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使小高思想压力日渐增大。在心理辅导课堂上,他把心里的苦衷写在纸条上反映给老师。老师了解到,这位母亲因为看到周围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学,心里非常着急,怕孩子考差了没面子 ……

专家点评:有统计表明,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的人;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学生有15.2%。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 ”。只要是家长态度好,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苦心。

信心不足

症结所在:对自己的实力不摸底

数据说话: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曾对280名考生进行了考前心态抽样调查。调查表明,考生对高考信心不足的占77.1%,怕考不好使父母失望的占90.4%,怕考不好影响自己前途的占77.1%,而总觉得考试准备不足的占到了86.4%,担心心态差考不好的占63.6%。

由于不少考生对高考及其后果过于担忧和对高考信心不足,目前不少 考生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不佳。上述有关考生的问题,女生都比男生多。

考生心态不佳,必然影响其考试时的智力发挥,最终影响到他们考试 的结果。该调查表明,考生在高考前一模或二模考试思维不流畅的已经占到了 78.6%,其中轻度占43.9%,中度占23.6%,偏重占8.2%,严重占2.9%。

专家点评:愈是临近高考,心态调节越重要,越关键。调节好 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

高考信心是建立在高考实力的基础之上的,高考临近,考生特别要注意把基础打牢,把课本的最基础知识掌握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好,把自己考试的技巧和策略总结好,做到心中有数,既有势力也有策略,还有技巧。

人际关系比较敏感

症结所在:与老师、家长关系非常紧张。

典型案例:有个学生看到他妈妈就生气。他说:“我妈整天告诉我,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将来怎么怎么的,我一听就烦。这句话都唠叨了17年,还没完没了。而且经常给我树立榜样说,他们单位谁谁的儿子二模考了600多分,你看看人家,你怎么就只考500多分?我一听这话就来气,上来就顶,‘那你让他当你儿子吧!’”

还有位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一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很苦。遇到昔日并不熟识的同学,总觉得不招呼就好像欠了她(他)一笔债似的,一直耿耿于怀,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好像真对不住他(她)一样,其实人家也未必在意。可我总是这么折磨自己,天天忧心忡忡,心里一阵阵恐慌和不安。举个例子吧!那天在车棚遇到一位小学同学,在小学时我们并不在一个班,也未曾有过什么交往,可是自从那天不打招呼就走开之后,心中时时念着这件事,总想找到她,跟她说几句寒暄话,难道是为了证明我没有对不住她吗?类似这样的小事,把我的生活搅得乱七八糟,学不下去,生活不开心,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我会崩溃的!

专家点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破坏亲情、友情的导火索,久而久之,人际关系恶化了。一方面破坏学习的和谐氛围,影响学习;另一方面使自己烦躁极易伤害亲友,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遗憾。

学生要对高考必须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告诉自己,高考并非高深莫测,只不过是人生道路上必经的障碍。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心态,就可以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与传染,就可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一个班级来说,同学之间更应互相体谅、呵护,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圆彼此大学的梦。

心理不平衡

症结所在:别人考得好,不服气不是找自己的原因,而是找借口,这类学生的借口通常是,他是重点班的,重点学校,他们老师好,水平高等等。也有学生说,如果我家里也有钱的话,我肯定也能进好学校,肯定比你考得好。

新闻事实:《新京报》2005年05月01日新闻:延庆县第一中学 19岁的高三学生小郭持刀刺向同学,在刺死小张和刺伤小徐两同学后,自己挥刀自杀未遂。小张同宿舍的同学告诉医生,小郭与被害人平日关系很好,这次产生杀人的动机可能跟他昨天进行的高考模拟测试成绩不理想有关,在得知小张和小徐成绩要好过他时,内向的小郭可能产生心理不平衡,于是行凶。

专家点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特别是高三的学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即使受到挫折,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也可以和自己要好得朋友谈谈心,倾诉心中的苦闷,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案例:我有被抛弃的感觉?

最近我总有一种孤独感,觉得很难受、很抑郁。在我们那桌,一点都没有说话的氛围,而周围的同学也都各成一堆,大家彼此间都不怎么*近,我觉得自己都快窒息了,感觉在班里没有哪个人能真正了解我,夸张点说,我好像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案例分析:只要是考生,就能体会到高考的压力,不仅要应付紧张的课业、高强度的复习,你身边的同学也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有“各自为政”现象,只顾着自己的复习进度,对周围变化漠不关心,同学间的交流也少了。很多同学都会在复习阶段变得烦躁不安,又苦于无法倾述而觉得压抑、苦闷,还有的同学因为缺少互动、交流而觉得孤独。如果可以的话,你不防抽出片刻尝试做一些自己想做的或是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运动、听音乐、和信任的师长、家人聊聊天,对于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很有帮助。

案例:我觉得上天不公平?

我觉得上天好不公平,我付出那么多也没回报,别人好像不用付出,成绩也很好。从上高三起我就很努力很用心地去读书,上课的时候不敢开小差,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从来不敢落下,每天都是十二点过了才睡觉。可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上天还没有回报我?看班上有的同学,作业不做上课经常打瞌睡甚至还不来上课,期中考的成绩还是很好,想想真的很认人沮丧!

案例分析:面对高考,大家都可能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你觉得别的同学复习得比你好,别的同学说不定认为你复习得比他好。期中考是进入高三以来的第一次大考,大家都想通过成绩来证明自己、彼此优劣,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越发普遍了。实际上,你要想清楚,高考是竞争没错,但竞争的对手并不局限于班上的同学。所以,在复习时,不用去和别人比较复习进度、成绩高低,也没有必要拿别人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要相信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最了解,关键要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和前一次相比自己这次有没有进步。

案例:我怀疑自己越来越笨?

我很怀疑自己是不是越来越笨了?复习的时候不懂的地方我就问,问同学问老师,请教了那么多人,好不容易老师上课讲的我都能听懂了,作业也没问题了,但期中考试后,我感觉自己还是不懂,题目还是不会做。我在想,是不是上帝在睡觉所以没让我开窍?

案例分析:很多学习很刻苦的学生都很苦恼这个问题:为什么课堂听懂了,考起试来还是一窍不通?这里的诀窍就是你不懂得灵活运用,老师课堂上讲的只是教会你使用工具的方法,课后你还要懂得掌握工具做出一个新产品,所以只懂得听,不懂得用,就很容易在考试中一败涂地。期中考的成绩只能是你前一阶段的复习成果,这时候该做的不是自暴自弃,而是借此机会找出自己的薄弱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案例:我不知道有没必要坚持?

高四了,面对似曾相识的学科、周而复始的学习,一切都是曾经的重复,可我却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学习成绩也没有达到我期望中的水平。我不知道当初做出“复读”的决定对不对,我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

案例分析:这两年,高分复读很普遍,很多复读生的底子不错,成绩也不错。这也造成不少复读生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实力,认为只要我复读了我一定会如何如何。结果等到考试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后,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复读决定。其实,作为复读生,你也是普通的高考学生,你有优势,一样也有不足。在学习上,有你会的也有你不懂的,考试同样有发挥正常也有发挥失常。所以,你不是特殊的,过去曾经在高中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在依然可能在复读的时候出现。关键是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就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涉及到其他与之无关的事情上。

资讯收藏成功!
返回首页 联系客服 在线咨询 我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