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亮剑”统一高考
来源:http://www.ewt360.com 发布于 2008-12-10 已有 人阅读
自主招生:“亮剑”统一高考
● 什么是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高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录取。
● 发展趋势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22所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这成就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自主招生”。六年来,从最开始的22所自主招生院校到如今的68所,从最初的高招录取可加20分到目前复旦和上海交大的完全自主招生,我国自主招生的发展呈上升趋势。
对比国外的考试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大学的招生经历了从“宽”到“紧”和从“紧”到“宽”的改革历程,最终形成了统一考试加辅助考试的模式:美国在录取学生时,更重视能够考查能力的学生中学资料,考分只是参考资料之一;英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依据学生的全部中学资料来评价并录取学生;韩国除了设立类似美国的能力测试外,还通过综合生活记录簿、面试、获奖证书等评选学生。
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存在评价体系单一等弊端,但总体上是适应国情的。完全照搬国外考试制度不会是我国高考改革的成功之路。自主招生探索出了统一考试与多元考试相结合的考试体系,是我国大学选拔人才机制的变革方向,这意味着它将越来越多地影响高校选拔过程和考生的命运。
此外,各高校因发展历史、所处地域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因此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有所区别,这在客观上要求在选拔人才方面给高校放权。因为高校最清楚什么样的人符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同时,中学推荐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学对考生状况有最实际的了解,给他们发言权不仅能帮助高校全面考查考生,而且有利于高中教育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所以,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高校自主招生能够推动整个教育的进步。
自主招生学校在各省(市、区)的自主录取名额最初每年只有4~5人,从2006年开始,自主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招生数可以达到高校在各省(市、区)招生总人数的20%左右;其次是选拔的方式也有很大变化。
目前,各个学校自主招生基本分为三个阶段:推荐、笔试和面试。在推荐阶段,一般以中学推荐为主、学生自荐为辅。高校根据各所高中历年来考入学校的学生人数分配给中学推荐的名额,这些学生自动获得参加笔试的资格。而对于自荐生,高校的招生组委会对自荐申报的材料仔细阅读、分析、比较,从中选拔出一部分学生参加笔试。一旦同意其参加笔试后,就与校荐生一样了。
笔试一般淘汰率在50%左右,通过笔试的学生再参加面试。面试阶段一般淘汰三分之一左右,面试合格者获得自主招生预录取资格,在高考提档时可享受降20分至30分的优惠。当然,具体降分的多少也是由各高校自主决定。
●专家指津
临时抱佛脚没有用
熊丙奇
(教授、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校报主编)
高校自主招生是大势所趋,能够让高校招到想要的学生。在我看来,上海交通大学所青睐的学生要基础好,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很多学生是怎样的呢?紧紧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老师教三道题,作业做两道,最后考试考一道——这样的题海战术和被动接受式学习在大学里是不管用的。21世纪科技发展得很快,知识多得让人接受不过来,这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能力的培养。我们更喜欢那些能够“教一、做二、考三”的学生,平时对错题能进行归纳整理,做到举一反三。
当然,要真正实现融会贯通,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一个学生基础知识是不是把握得牢固,面试时不用让他做数学题、物理题,从问话里就看出来了。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本子第1页写了1,第2页写了2,第8页写了什么?”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是8,这就自信过度了。你怎么知道上面的数字一定是按照自然序列排列的呢?有的学生犹疑不定,只是觉得“很难说”,那也不行,他没有充分利用第1、2页的信息。如果他回答“可能是8”,那就很好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一个学生是否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小的方面就能看出来,而这种考查是高考题里面没有的。
举一反三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学不好,在面试现场就很难有好的表现。如土木工程方面,我会问学生:在屋架放线时,要找出一条18米长基线的中点,并拉出垂线,该怎么做?有经验的师傅会找来绳子,围绕两个基点各画两条弧线,找到交点后连接起来。这和平面几何里用圆规作中垂是同样的道理。在现场发问,如果学生只先想到直尺、三角板、圆规,那肯定不行,解决不了问题。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思维是不是活跃,脑子里是不是只装着官话、空话,这在面试中都能看出来。“据报道,未来几年我国将投入巨资发展‘嫦娥计划’,而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贫困人口。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名学生参加讨论,发言很踊跃,不过大多是正面的观点。有一名学生夸夸其谈,一二三四列举了登月工程的几种好处,但讲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实际只有一点,很啰嗦。面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敞开心扉来谈,重要的是讲出自己内心的东西,而不是那些不犯错但也无法给面试官留下任何印象的套话。
面试中,有三个例子,印象特别深刻。
有一名学生成绩不错。一般的问题都可以顺利地回答出来。面试过程中,考官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对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你怎么看?”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各国自有表述。”对于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他态度那么马虎,面试官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印象:这名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缺乏认识,至少是缺少对时事的关注。显然,这会影响到他的面试成绩。
还有一个学生,狂妄得不得了,轮到他发言时,便大谈特谈什么书都看过,什么东西都知道。现场的面试官都是文学、化学、计算机各个领域的专家,当着这些专家的面吹嘘自己,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么?面试官要杀他威风是很容易的,于是就问他一个化学的专业问题,他立即目瞪口呆了。后来的结果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他名落孙山。上海交大不喜欢张狂的学生,学习是一回事,待人接物方面过不了关,一样遭淘汰。这个考生为他的年少轻狂付出了代价。
有位女生是另一种情况。从资料里看到,她的父亲早年去世,她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很穷。可是在面试的过程中,这名学生乐观开朗,谈吐得体,全然看不出生活的困顿所留下的痕迹。她的阳光表现打动了在场的每位考官,赢得了一致好评,顺利入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呢?哪怕处在一种很坏的环境里,你也可以努力去做,积极地面对一切,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事在人为,后天的努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先天的不足,甚至创造奇迹。
有新闻说,上海有个别中学出现了针对名校自主招生面试的辅导班,我认为这毫无意义。一时半会儿的训练怎能奏效呢?面试时的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应当确保平时成绩好,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偏废。成绩不好当然不行,想靠押题赌博来浑水摸鱼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更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大学所需之人,即是社会所需之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大学又怎可只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大学需要的就是各种不同个性的人。
作为一个个体,一定要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常常有人把学校的整体目标要求到个人,要求学生成为全能,学习好、能力强、基础好、专业强。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个人而言,最应该强调的是个性发展,虽然由于种种政策的限制,在“个性生”的录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我始终强调,个体就要有个性,这才是你最能打动人之处。上海交通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有意识的选择那些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
自主招生,你准备好了吗?
□林金表
林金表 江西晋江养正中学2007届毕业生,高考成绩678分,晋江市2007年高考理科状元,现为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2007级学生。2007年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
作为江西省12名通过2007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之一,我愿意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亲历清华自主招生考试经验,我总结为两点:1. 要有展现自我的意识;2. 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
申 请 做好个人陈述
2006年10月,我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2007自主招生考试。报名,作为清华自主招生的第一道关卡,并不是每一个申请者都能顺利通过审核的。申请表内须填写的内容包括一份完备的每学期成绩单、各学科获奖情况、社会工作和个人特长情况等。申请者还须写一份1 000~1 500字的个人陈述,内容有两点:通过你参与的一次重要的活动(或取得的成绩、曾经遇到的困难、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或人物等内容)介绍自己的性格、习惯、优点和缺点,介绍你以后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计划。
在这份申请材料中,个人陈述是重头戏。你想,能报名参加名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谁没有两把“刷子”?竞争者不仅成绩优异,而且个个都是从各种比赛中“杀”出来的高手,履历表上都是各种获奖奖项。所以,能不能不拘一格,在千余字的介绍中展现自己,给招生老师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就是关键。记得当时我的行文还是比较幽默的,看上去比较乐观、富有朝气。
笔 试 不急不躁,得失不惊
申请表交上去后,差不多在11月底我就接到通知,审核通过了,要参加冬令营复试。前几年的学生都是到北京参加复试的,不过去年南方五省的学生是到杭州参加复试。
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我报的是清华的自主招生,笔试考的是英语、数学、物理。考试的时间定在下午,三科一本卷子,合在一起考。时间挺长的,超过3个小时。连续几个小时答题,大家考到后面全都又冷又饿了。
笔试题目的难度感觉比高考难多了。数学、物理都相当于竞赛的初赛水准,物理还考到初步的相对论,超出了中学课本范围。物理最后一题是关于“势阱”的,我看都看不懂。数学考了根据性质推断函数的题目和一些很偏的不等式。英语词汇偏难,但有的选择题在往年各地的高考卷看过。
老实说,我考得挺惨的,数学有两三道大题不会做,物理更有连题目都看不懂的情况,不过我还是尽量把会做的题都做完,当时就想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可能是因为这种比较潇洒的心态,笔试出来后我也没什么灰心沮丧的情绪,因此接下来的面试发挥得还不错。
面 试 稳定情绪,侃侃而谈
面试是在笔试过后的第二天进行的。主持面试的是3名清华大学的老师,面试的时间差不多有10~15分钟。一开始是考生先做一个自我介绍,约3~5分钟,然后面试老师根据自我介绍提问。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喜欢足球,面试老师就问我“后卫”的英语怎么说,还问了一些光学的问题,如彩虹有几种颜色?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还有一些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题,比如河对岸有树,在不过河的情况下怎么量出河宽?总的来说,面试问的题目都很活,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是那种书本上有的既定问题。
其实,高校自主招生里的面试远比笔试重要,不要因为笔试答得不好就影响了自己面试的发挥。还有,面试关键是看你的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遇到答不出来的题目也没必要慌张,即使不懂也要侃侃而谈或者试着转移话题。
其实,应对自主招生考试并不是我高三学习的重点,平时基础知识巩固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自主招生考试是我人生中一份意外的礼物。同时,我坚信,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