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要拿高分,这些课外知识你会吗?
发布于 2015-11-02 已有 人阅读
我们在作答历史高考试题的时候,需要调动一些自身已有的历史知识。我们可以调动哪里的知识呢?首先我们需要调动的是教材当中提到的知识。我们在参加历史高考之前,需要牢固的掌握高中历史三本必修教材和四本选修教材当中的某一两本教材的知识。除了掌握高中历史教材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课外知识。
为什么我们参加历史高考一定要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呢?我们知道,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而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因此,历史高考涉及的知识并不仅限于教材中讲到的内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不注重积累课外知识,我们在真正参加历史高考的时候,有些问题就会回答的很吃力。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历史复习中,要注重积累历史课外知识。
我们参加历史高考,应该具备哪些课外知识呢?首先,我们要积累一些生活常识、民俗知识、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积累与你自身所在地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知识。比如北京的考生最好知道“燕京八景”有哪些景点。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有哪些文化景点?这些文化景点各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较为顺利的作答高考中有关北京地方类的历史试题。我们还要掌握与历史概念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比如中国古代有许多皇帝,有些皇帝是用年号来表示(康熙、雍正、乾隆),有些皇帝是用庙号来表示(唐太宗),有些皇帝是用谥号来表示(汉武帝),秦始皇是用宗号表示的。这些年号、庙号、谥号、宗号反映的是历史时间,当我们说到皇帝的各种称号的时候,它就代表着一个时代。
掌握课外知识的基础是你已经熟练掌握并会运用教材知识回答问题。如果同学们现在可以对教材知识“烂熟于胸”,我建议同学们在高考之前这三个月多掌握一些历史课外知识,这不仅可以让你在紧张的复习当中稍作放松,还可以起到提高历史高考成绩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题,看看你的课外知识储备水平。
《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这是考查历史知识的一道高考题,但是如果你想顺利做出这道题目,就必须掌握一些语文知识。“公刘”代表什么?“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就可以知道“公刘”是人名,“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的意思是“公刘招呼众人吃、喝,众人拥戴公刘做君主和族长。”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众人”是公刘的子民,因此,宗法制最符合题意。选项中没提到“分封制”,而郡国并行制最初在西汉实行,秦朝开始创立中央集权制,都在《诗经》成书之后,所以排除。